《傳承的時節》43–端午節知多少
端午節吃粽子、划龍舟、立蛋、掛菖蒲、掛香包、喝雄黃酒,你做了幾項了呢? 端午節與春節、中秋合為民間三大重要節日,歷史悠遠,直到今天,依然備受重視,可見習俗流傳的力量。然而我們對端午節究竟知多少呢,一起來看看吧!
端午節吃粽子、划龍舟、立蛋、掛菖蒲、掛香包、喝雄黃酒,可謂廣為人知的節日活動,端午節與春節、中秋合為民間三大重要節日,歷史悠遠,直到今天,依然備受重視,可見習俗流傳的力量。然而我們對端午節究竟知多少呢,一起來看看吧!
端午節為什麼名為端午呢?「端」有「初始」的意思,因此每月初五都可稱為「端五」。而按照曆法,五月正是「午」月,「端五」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「端午」。
陰曆五月後,天氣漸漸炎熱,容易孳生蚊蟲蒼蠅,傳染病發生機率高,所以五月又稱為「惡月」或「毒月」。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熾熱,百毒齊出。於是古人用菖蒲、艾草、石榴花、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,端午節的起源正與這些驅邪避瘟的習俗有關。古人覺得過了端午節,就是真正夏天的開始,保暖的衣服可以收起來了。
端午節不得不提一個人,那就是屈原了。屈原出身貴族,才華洋溢,學識淵博。年輕時便受到楚懷王的重用與信任,他有遠大的理想抱負,為國為民的心胸,無奈在朝中受小人詆毀中傷,懷王漸漸與之疏遠,屈原滿腔熱血卻沒有機會施展,內心有許多委屈、牢騷,最後終於悲壯的投汨羅江自盡。屈原已歿,而他「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」這樣韌性執著的精神卻永遠存活在我們心中。
相傳屈原投江自盡後,楚人作舟去拯救,但遍尋不得,這時有划船者看見有龍在江上飛騰,速度異常驚人,而後搜索船仿龍型,船頭是龍頭,船尾是龍尾,船身畫上龍鱗就成為龍船。
其實划龍舟不一定是端午節才有的活動,相傳在屈原之前,就有這樣的習俗,可能與迎濤神祭、祈福求雨有關。古人把船作為送走災邪的工具,既是送邪,就希望愈快愈好,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。而現在的龍舟競渡更是從傳統的節慶活動演變為結合團隊競賽、挑戰自我的正式體育項目。
至於吃粽子的習俗,我們所熟知的便是屈原投江後,當地人划船尋覓他時,怕他被魚吃掉而投飯糰入江,後來屈原託夢說:「若以著葉裹飯,繫以絲,則蛟龍不敢相爭」,粽子的雛型就出現了。
其實吃粽子的習俗也可推至屈原之前,《本草綱目》上說:「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,如棕櫚葉之形,故曰糉」,類似於粽子,在夏至時品嘗。
發展至今,粽子的種類繁多,餡料各式各樣,家家戶戶都可以有不同的配方,肉粽、板粽、桂圓粽、水晶粽、蓮蓉粽、蜜餞粽、辣粽、酸菜粽、鹹蛋粽等不勝枚舉,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,是端午節的一大享受。
細細去了解節日背後的故事,會發現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,經過歲月的洗禮,屈原與端午節的連結更為深厚,存在我們心中。
最後祝福大家,凡事能像龍舟競渡一樣,結合同儕,互相砥礪,精進勇猛的朝目標前進。相信找到方法,和合團隊,就能事半功倍。也祝福吃粽子的大家,對於想達到的事情,都能「包中」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