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通知

    《傳承的時節》41–古老的節日(寒食節)

    寒食節,幾乎是快被遺忘的節日,又稱禁菸節、冷節、百五節,通常是冬至後第一百零五日,與清明節日期相近,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。 相信好些人沒聽過,好些人把寒食節跟清明節混淆在一起,事實上寒食源於極古的風俗,源於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,源於莊重的傳火儀典,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!

    寒食節,幾乎是快被遺忘的節日,又稱禁菸節、冷節、百五節,通常是冬至後第一百零五日,與清明節日期相近,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。相信好些人沒聽過,好些人把寒食節跟清明節混淆在一起,事實上寒食源於極古的風俗,源於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,源於莊重的傳火儀典,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!

    寒食節的起源非常古老,可追溯至《周禮》中的仲春禁火,時間並不在後人所訂定冬至後的一百零五日。後來寒食節被認為是紀念一位忠臣介子推,而廣為人知。

    話說春秋戰國時,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,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而害死太子申生,又想陷害另一個公子重耳,重耳為了避驪妃的迫害,而逃往晉國,並輾轉流亡於各國。

    重耳與忠臣賢士在各國間逃亡,歷經艱辛萬難,當逃入衛國深山時資糧全被偷光,重耳饑餓難行,跟從的大臣介子推慨然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,煮熟了給重耳充飢。在重耳落難之時,介之推如此忠心護主,史稱「割股奉君」。

    在外流亡十九年的重耳,終於返國即位為君,是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,此時重耳已六十一歲,他一一加封跟隨流亡的大臣,獨忘了封賞淡泊功名而奉養老母歸隱於綿山的介子推。《左傳》記載介之推曾說:「獻公的兒子九人,只有國君在世。惠公、懷公沒有親近的人,國內外都厭棄他們。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後嗣,一定會有君主。主持晉國祭祀的人,不是國君是誰?這是上天安排的,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,不是荒謬嗎?盜竊別人的財物,就叫做小偷,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?下面的人讚美他們的罪過,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,上下相互欺騙,很難和他們相處了」,故而介子推不談俸祿回報。晉文公後經人提醒,想起介子推的忠心與功勞心生愧疚,並有意封賞,此時介子推與母親隱居綿山,不願出仕享榮華富貴,傳說晉文公不得已用計火燒綿山,想引出介子推,不料晝夜大火熄滅也未見介子推,上山只見介子推與母親被燒死於柳樹下的慘狀,晉文公悲痛下令,每年此時禁火一個月,稱為寒食。

    不過介子推死在冬天,與後來訂定的寒食並無太大關係,因此寒食節確切由來是什麼,我們無從考證,但介子推的故事卻是感人至深,變成一種紀念,一種文化,一種流傳久遠的風俗。

    寒食到了唐代是全盛時期,並開始有在寒食日掃墓的風俗,唐代規定寒食日禁火兩天,認為舉火會有雨雹傷田,當時若是查到家中有餘火,是可以論及死罪的,到了清明,宮中傳出新火,賜給近臣,家家戶戶也才能燃起新火,可說是一種莊重嚴厲的傳火儀典。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「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禦柳斜。日暮漢宮傳蠟燭,輕煙散入五侯家」就是在描寫宮廷寒食節的情景。

    寒食節既不能舉火,家家戶戶便只能吃冷粥與乾餅,為了讓冷冰冰的食物好吃一點,會配以麥芽糖類的東西。到了清明日,天地清明而舉新火,才恢復熟食。

    寒食的由來錯綜複雜,經過時間的洪流,更是難以考究,但從中可見古人重視新舊替換的風俗,可見介子推一代忠臣的堅毅,雖然寒食已然式微,豐衣足食的我們,依然可藉由冷食體會介子推的淡泊名利,體會新舊交替,體會古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、敬畏天地的緊密連結,這些都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,是一種反省、一種感念、一種傳承。

    說到舉新火,時節需要傳承,而文化的傳承又何嘗不是待薪火而傳呢?紀念寒食又何嘗只是吃吃冷食呢?薪火相傳,我們都可以是其中的一份子,共勉之!

    0:00
    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