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通知

    《傳承的時節》21–處暑

    處暑,是夏天結束,終止暑氣的意思。 俗語有云:「春困秋乏」,天氣由熱轉涼,人的機體同時進入到一個周期性的休整階緞,身體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,是為「秋乏」,為一種自然生理現象。 飲食方面,早秋以甘平為主,多吃蔬果,少吃辛辣、燒烤油炸類的食物。中秋要清淡甘酸,滋陰養肺,適當進食酸味食物。晚秋要適當進補,健脾補肺,日常飲食中可增加一些高熱量,含蛋白質、鉀、鈣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豐富的食物,增加抗寒能力。 就讓我們一起告別夏日炎炎的煩躁,迎接秋高氣爽的日子與心情吧!

    處暑,是夏天結束,終止暑氣的意思。雖然早在立秋時節,秋意已然降臨,但大暑小暑相連累績的熱氣一時無法退卻,而有所謂的「秋老虎」,意即明明時節已是秋天了,還熱得像老虎咬人般,令人無法忍受。

    到了處暑,夏日的暑氣開始蒸騰,白天仍舊高溫炎熱,秋老虎的威力依然強大,有句話說:「士俗以處暑後,天氣猶暄,約再歷十八日而使涼」,可見處暑雖然來臨,還要熱個十幾天。不過處暑開始,早晚漸感涼意,氣候的轉變讓不少人這段時間開始容易感到疲倦、提不起勁。

    而農諺說道:「處暑若逢天下雨,縱然結實亦難留」,因處暑時節多颱風,過多的雨水加上強風的襲擊,會讓農作物遭受到嚴重的破壞,農夫們的心血也就付諸東流了。

    處暑的三候現象是「鷹乃祭鳥,天地始肅,禾乃登」,老鷹到秋初時喙硬開始學習捕攫,到了處暑時,便能很迅速的捕獲其他禽鳥為食,並把死鳥放在巨石上排列,如行祭祀般。而此時天地有肅殺之氣,告誡大眾秋天是要收斂的季節,不可驕盈。此時禾穀成熟可收割,樹上的果實也開始採摘。

    就讓我們一起告別夏日炎炎的煩躁,迎接秋高氣爽的日子與心情吧!


    二十四節氣的養生之道-處暑

    每年的8月23前後為處暑,「處」有躲藏、終止的意思,顧名思義,「處」屬表示暑天即將結束。俗語有云:「春困秋乏」,天氣由熱轉涼,人的機體同時進入到一個周期性的休整階緞,身體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,是為「秋乏」,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。

    中醫認為:「秋主燥,耗氣傷陰,氣虛導致四肢乏力,神疲懶言」,處暑早晚雖溫度雖低,但晴天下午的炎熱仍不亞於暑夏之季,暑濕較重,暑濕困疲,這也感到疲乏的原因之一,但秋乏,是代償性作用所產生的保護性反應,讓身體取得陰陽平衡的生理現象。

    處暑時節開始人們會開始重視飲食補身,因為經過炎熱夏天,身體耗損較大,立秋之後氣溫逐漸下降,胃口開始恢復了,所以會習慣性地想到飲食調養身體。但處暑的飲食該如何吃會比較好呢?一般是可以分成早、中、晚秋。

    早秋飲食以甘平為主,多吃蔬果,少吃辛辣、燒烤油炸類的食物。早秋氣候乾燥,汗液蒸發快,體內水分營養素流失多,要及時補充。甘平食物可以增強脾臟活動,使肝脾活動協調,例如:胡蘿蔔、蓮藕、蜂蜜、芝麻、銀耳、木耳、豆漿、淡茶、香蕉、紅棗、蓮子等等。

    中秋飲食要清淡甘酸,滋陰養肺。適當進食酸味食物,例如:蜂蜜、核桃、百合、銀耳、蘿蔔、香蕉、蓮藕。但蘿蔔洩氣,氣虛中氣不足之人食之易洩氣。

    晚秋要適當進補,健脾補肺,日常飲食中可增加一些高熱量,含蛋白質、鉀、鈣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豐富的食物,可增加抗寒能力。例如人參、黃耆、山藥、紅棗、蓮子、百合等。多食用一些清熱安神之品也是減少秋乏的方法之一,如蓮子、蜂蜜、糯米、芝麻、銀耳、百合、海帶、菠菜、豆類等。

    除了飲食之外,重視精神調養也很重要,秋天的肅殺之氣,讓天地萬物都覺得害怕,因此秋季萬物便開始收斂,好順應肅殺之氣,以和平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,以應秋季收斂之性,使邪氣無法入侵。

    0:00
    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