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傳承的時節》42–報本還恩的節日(清明節)
清明很特別,它是唯一一個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日子,清明時節大地一片清朗明亮,百花盛開、草木繁盛,適合出遊踏青,而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,源於宋代,到了明清普遍,一直延續至今。 清明掃墓祭祀,而什麼是祭祀呢? 祭祀其實就是活人之禮的延長,要做到「事死如事生」,依禮來追遠祭祀,祭祀時必誠必敬,懂得知恩報本、追本溯源,並稟報事蹟來告慰祖先,祈求加被而綿延,如此必能感應。
清明很特別,它是唯一一個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日子,清明時節大地一片清朗明亮,百花盛開、草木繁盛,適合出遊踏青,而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,源於宋代,到了明清普遍,一直延續至今。
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」,杜牧的《清明》詩大家朗朗上口,清明時節本該柳綠花紅、春光明媚,詩人卻恰巧逢上細雨綿綿,觸景傷情,更加鬱悶愁苦,失魂落魄。
讓我們來看看另一首宋代黃庭堅寫的《清明》詩:「佳節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塚只生愁,雷篤天地龍蛇蟄,兩足郊原草木柔;人乞祭餘驕妾婦,士甘焚死不封侯,賢愚千載知誰是,滿眼蓬蒿共一邱。」清明時節,經過雨水的滋潤,芳草萋萋,花朵爭相綻放,桃李燦爛盛開。野外田間埋葬死者的墓地卻是一片荒蕪凄涼,強烈對比,令人心下淒然。一聲春雷驚天動地,驚醒了冬眠的龍蛇百蟲,處處綠草如茵,生機無限。想當年那齊人乞食於墳墓之間,還向妻妾誇耀是跟達官顯貴交往而酒足肉飽,更有那介之推寧死不願貪求公侯的富貴。像齊人那樣貧賤而愚不可及或像介之推那樣堅毅不屈的賢者,至今還有多少人知道呢?如今只見滿目的蒿草荒冢而已。讀此詩從春光明媚到荒煙漫塚,但見人生苦短、悲喜無常,最後都是篷蒿一丘,又有什麼好執著貪求的呢?而人雖必有一死,活著時意義卻大不相同,不能只追求眼前的享受,而要把眼光放遠,經營一個對未來有幫助的人生,只要願意努力,任何事情都有無限的可能。
中華民族自古講究祭祀,什麼是祭祀呢?祭祀其實就是活人之禮的延長,要做到「事死如事生」,依禮來追遠祭祀,祭祀時必誠必敬,懂得知恩報本、追本溯源,並稟報事蹟來告慰祖先,祈求加被而綿延,如此必能感應。
中國歷朝歷代一旦平定天下,首要做的事便是立宗廟,由帝王親行祭禮,省思、感念、告慰列祖列宗,謹慎辦理、一絲不苟,如此則上行下效,百姓懂得慎終追遠,民風因此敦厚,能夠和睦宗族,可見祭祀的重要。
祭祀之餘,還是可以去踏青、郊遊、盪鞦韆、放風箏等等,藉由良辰美景做觀想,領略大自然的奧妙。清明過完,離夏天也就不遠了,人生就在四季變換中不斷的流逝,重要的是有正確的目標與知見,懂得做利人利己的事業,努力不懈,無愧本心,如此祭祀才能有事蹟告慰祖先,也才能祈求加被而綿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