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通知

    《傳承的時節》29–冬至

    吃湯圓(台灣)、吃餃子(大陸北方)、吃餛飩(大陸南方)的日子又來臨了!冬至這一天,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,是北半球白天最短,黑夜最長的一天。 冬至是古代的過年,古人以日圭測日影,得知冬至這一天日影最長,所以把冬至立為一年的開始。延續至今,俗話說「冬至大如年」,民間的冬至活動可是不遜於過年喔。 冬至吃甚麼?北方吃餃子、南方吃餛飩、台灣吃湯圓,都有精采有趣的寓意在其中,一起來看看。 冬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刻,陰氣盛極,開始由盛轉衰,而陽氣初生,也就是陽極必陰,陰極必陽。冬至的前後十天是養生關鍵期。首要任務就是要防寒保暖,重視此時出生的陽氣,小心保護,令其茁壯,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喔。

    吃湯圓(台灣)、吃餃子(大陸北方)、吃餛飩(大陸南方)的日子又來臨了!
     
    冬至是古代八大節氣之一,始於陽曆十二月二十一到二十三日之間,為期十五天。冬至這一天,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,是北半球白天最短,黑夜最長的一天,北極圈呈永夜狀態,南極圈呈極晝狀態。過了這天,日光照射逐漸北移,白天越來越長,黑夜越來越短,到了春分在直射赤道,回到日夜等長的日子。
     
    冬至可說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,怎麼說呢?古人以日圭測日影,得知冬至這一天日影最長,所以把冬至立為一「歲」的開始,到了周朝時,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為一月,是一年的開始,天子會率領百官祭天祭祖。延續至今,俗話說「冬至大如年」,民間的冬至活動可是不遜於過年。
     
    冬至三候現象分別是:「蚯蚓結,麋角解,水泉動。」傳說蚯蚓是陰曲陽直的生物,此時陽氣雖然已動,但仍是陰氣最勝的時候,蚯蚓仍在土裡交結如繩,曲結著身體。而古人認為角向前伸的鹿是陽性,角向後伸的麋是陰性,由於冬至一陽生,麋感受到陰氣而角開始脫落。此時山中的泉水也開始流動了。
     
    冬至吃什麼?各地有不同的習俗。有句話說「北方吃餃子,南方吃餛飩」,由來非常有趣,北方因為天氣冷,有人出一趟門,沒保護好耳朵,耳朵被凍掉了都不知道。剛好餃子長得像耳朵,所以民間相信,吃餃子補耳朵,冬至吃餃子,耳朵才會牢牢黏在自己的位置,不會遺失。相傳漢朝名醫張仲景有感於此,用滋補食材包餃子,成了食補藥方,吃了可以祛寒。
     
    而南方吃餛飩,所謂冬至一陽生,此時天地從陰中生陽混沌初開,咬開餛飩皮,象徵打破寒冬的包覆,讓陽氣能夠透出來,這個叫做「破陰釋陽」,有點打破渾屯開天闢地的味道。
     
    台灣迄今都有冬至吃紅白湯圓的習俗,紅色湯圓是金圓(陽圓),白色湯圓是銀圓(陰圓),金銀湯圓象徵天地陰陽相合,也象徵團圓。老一輩都會說:「不吃金丸(紅湯圓)、銀丸(白湯圓),不長一歲」,冬至用金銀湯圓祭拜祖先,吃完金銀湯圓就長一歲,要更懂事、更長進。
     
    看完了冬至的節氣餐桌,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聯想與創意,食材與寓意結合,讓節日過得很有溫度,吃湯圓團圓,吃餃子禦寒保身,吃餛飩天地初開,讓我們一邊享受美食,一邊觀想其中內含,開開心心過冬至。


    二十四節氣的養生之道-冬至

    冬至是農曆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,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刻,陰氣盛極,開始由盛轉衰,而陽氣初生,也就是陽極必陰,陰極必陽。冬至的前後十天是養生關鍵期。養生觀念,不斷在強調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養好、養對了,可保來年的健康。所以二十四節氣,不單單只是讓農家依照節氣來安排農事,也可以讓人體依著節氣,順時保養,隨著自然界生、長、收、藏,違反規律,勢必讓身體陰陽失調,也會致病的。

    冬至養生首要任務,也是之前一再提到的防寒保暖,在保暖的同時,也要重視此時出生的陽氣,需要小心保護,細心調養,令其逐漸的壯大。人體只有在陽氣充足時,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。天氣寒冷,呼吸系統與泌尿系統的疾病最易發作,因此冬令進補十分重要,在此時人體內的消耗相對來說比較少,進補後可發揮較好的藥效,並且能延續較久的時間,以最大限度促進陽氣萌生。

    為何某些宿疾重病者,容易在冬至時病情加劇,原因就在於陽氣衰,無法適應陰陽交替的急遽變化,但是相對來說,冬至之後陽氣來復,人體中衰弱的陽氣,得到自然界陽氣的幫助,並也可能好轉,所以民間有「重病難過冬至節,過了冬至可延年」的說法。

    但是冬令進補,不是一味的大補特補,所有溫熱性質的食物、藥物都煮在一起,通通吃下去,還天天吃,吃錯了可是會要人命的。在冬季不乏在大補特補後,高血壓、中風的人,因此怎麼補是個學問,得要確立了自己的體質後,在下手。通常冬令進補不外是補氣、補血兩大類,或著結合著升陽、助氣的概念,怎麼樣來分辨自己的體質呢?以下提供大方向來參考。

    一、陽虛:多畏寒,四肢冷,腰膝痠軟、痠痛,面色較暗,自汗(平常白天沒甚麼事就直冒汗),小便多,便溏等。這類的人可選用補陽的藥物,如肉桂、附子、肉蓯蓉、鎖陽、補骨脂、冬蟲夏草、杜仲等等。

    二、氣虛:容易喘,自汗,言語無力,疲倦,頭暈目眩,心氣等。這類人可選用,黃耆、人參、紅棗、黨參、西洋參、白朮等等。

    三、陰虛:潮紅,潮熱,多夢,乾咳少痰,盜汗(夜間睡覺突然大汗淋漓),口乾舌燥,目睛乾澀,舌紅少苔等。這類人可選用黃精、女真子、旱蓮草、玉竹、石斛、天冬、麥冬、百合等等。

    四、血虛:頭昏眼花,心悸,失眠,面色蒼白,盜汗、咽乾舌燥等。這類人可以選用當歸、雞血藤、丹參、何首烏、桑葚等。

    所以進補應分陰陽、寒熱、虛實,如果只要是補的,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吃,後果是不堪設想的,因為體質比較複雜,多半人的體質是屬於夾雜的,諮詢中醫還是會比較明暸安全。

    鑒於近年氣候以不如往年,二十四節氣有明顯分界,因此在飲食穿衣方面就得要多多觀察,並以洋蔥式的穿著,遇到天氣轉熱時,可以一件件脫,天氣轉涼時,可慢慢加回,否則,早上穿得過於厚重,中午卻熱得像秋天,人就很容易悶到,再到傍晚回冷,這汗一往體內逼,不生病也難。

    0:00
    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