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傳承的時節》26–立冬
立冬,也就是開始冬天了。「冬」有「終」與「凍」的意思,冬天是一年的終結,農事活動告一段落,萬物收藏,是個寒凍的季節。 講到冬天,你會想到什麼呢?一般在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便是草木凋零,大地一片靜寂,蟄蟲伏藏,準備冬眠。詩人李白寫了一首美麗的《立冬》詩,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李白構築的冬日景象,溫馨可愛,令人想像、神往。 冬天要怎麼養生呢?要懂得保暖避寒,起居宜早睡晚起,半夜或凌晨要起床上廁所時,要加件衣服。平常適時的出去曬曬太陽,散散步,可以增加體內的陽氣。冬季宜補腎,但食補、藥補皆需依照個人體質來補,多食些黑色食物,如芝麻、黑豆等,能達到溫和補腎的效果。
立冬,也就是開始冬天了,始於陽曆十一月七日,為期十五天。
講到冬天,在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便是草木凋零,大地一片靜寂,蟄蟲伏藏,準備冬眠,養精蓄銳等待春天。「冬」有「終」與「凍」的意思,冬天是一年的終結,農事活動告一段落,萬物收藏,是個寒凍的季節。
唐朝詩人李白的《立冬》詩中寫道:「凍筆新詩懶寫,寒爐美酒時溫。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滿前村。」冬天來臨,筆墨結凍,使李白懶得題寫新詩,只想多喝幾杯溫酒,時而把美酒放在爐火上加熱。醉意朦朧間,看見銀白月光照亮硯石上的花紋,在恍惚中想像著大雪覆滿村莊的美麗冬景。細細品味,此詩是不是極富冬天的形象、色彩與想像呢,感謝李白為我們構築了一幅溫馨的冬日景象,令人神往、陶醉。
而立冬的三候現象是「水始冰,地始凍,雉入大水為蜃」,在這一節氣中,寒帶的水域已經開始結冰,連溫帶的土地也開始霜凍,像野雞類的大鳥,立冬之後便消失不見,而在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,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幻化成大蛤。
立冬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稱四立,是重要的節氣。古時立冬這一天,要舉辦迎冬神之禮,在立冬前三天,太史公會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,天子必須行齋戒沐浴儀式三日,直到立冬當天,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到北郊六里處迎冬,對於冬天的到來,可謂謹慎講究。
迎冬儀式已式微,而民間流行立冬進補,稱為「入冬日補冬」,古人認為天轉寒冷,陰盛陽衰,要用食補來補充身體的養分,但此時尚未大寒,不宜大補,輕補即可,可以吃一些胡桃粥、芝麻糊等補充體內營養。
從立冬起,要注意保暖,不能赤裸身體,以防寒氣入侵。在臺灣,立冬未必會感到非常寒冷,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幾天的大太陽,故有農曆「十月小陽春」之稱,要適時調整衣著,不可貪涼,也許一時不覺得冷,但寒氣蓄積體內,日後容易感染風濕風邪等病症,不能掉以輕心。
我們雖然不用像動物一樣冬眠,但也要順應自然,冬天宜早睡晚起,效法古人日出而做,日落而息的規律習慣,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。所謂「養藏之道」,要留生機於隱伏之處,讓能量陽氣蓄積在種子裡,伏藏地底,等待來年的生發、茁壯。冬天,就讓我們好好的儲備能量,潛沉自己,以待大用。
二十四節氣的養生之道-立冬
立冬是冬季的開始,「寒」是這個季節變化的主要特點。冬季在五臟對應中應腎,所謂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,冬天應保暖避寒,起居宜早睡晚起,晚起指的是等待太陽出現後,寒氣稍減再起床,因為太陽出來以後,人體的陽氣便開始增加,能夠幫助避寒。若是反其道而行,熬夜熬到很晚,早上又早起運動,不但不利於養生,反而會出現陽虛的症狀。另外半夜或凌晨要起床上廁所時,記得加件衣服,穿上鞋子,以避免寒氣從腳部及背部進入。
冬天雖冷,需要避寒,但是窩在家中,或躲在暖氣房裡,不是好的避寒養生方式,適時的出去曬曬太陽,散散步,可以增加體內的陽氣,有利於驅走寒氣。散步走動,也能幫助精神保持安靜自如,冬季切忌大動肝火,因情志過極,會損傷陽氣,導致陰陽失調,疾病就此而生。
冬季最易生的疾病便是感冒,冬天陽氣本來就低,如果寒邪入侵了,體內陽氣會更弱,一旦陽氣不足便無法抵抗外邪。得了感冒,人體受損的首當其衝便是肺部,肺部是嬌臟,一旦生病,便不易治療,感冒不可怕,可怕的是感冒引起的併發症,如肺炎、呼吸道感染等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,立冬以後一定要注意保暖防寒,不要讓自己感冒。
迎香穴是可以預防感冒的穴位,此穴位於手陽明經,按摩可以達到溫潤鼻腔空氣的作用,能削弱毒邪的力量,達到溫肺的目的。用按的或搓揉的方式皆可,按摩時間至少來回一百次左右,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。
冬季宜補腎,但食補、藥補皆需依照個人體質來補,多食些黑色食物,如芝麻、黑豆等,是能達到溫和補腎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