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傳承的時節》18–小暑
放暑假了,小暑來臨,熱浪來襲,天氣進入早晚都炎熱的狀態。此時雖熱,卻熱不過大暑,故名為小暑。 古代有歇暑的生活風俗,現今學校也都放暑假,有些家庭甚至會到海邊、山上避暑,可見太陽的威力有多強。大家也可以吃些瓜果,像是西瓜、絲瓜、冬瓜、苦瓜、小黃瓜、大黃瓜等,來消消暑氣。 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,在勞動之時,要注意勞逸結合,才能保護人體的陽氣。此時也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,「伏」是伏藏的意思,天氣開始炎熱起來,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。 天氣炎熱,很多人可能會吃冰、沖冷水澡來消暑,但這樣的方式很容易致病,其實以熱抗熱是很科學的養生方式。例如溫熱毛巾擦汗、洗溫熱水澡,才是符合人體降溫的節律。
近年來由於溫室效應影響,一年比一年熱,因此夏天才開始,大家就受不了。而小暑的日子來臨,代表著天氣進入早晚都炎熱的狀態。此時雖熱,卻熱不過大暑,故名為小暑。
這個時節台灣是典型的夏季型氣候,尤其是沒風的日子,讓人感到又悶又熱。不過,在下過一場午後雷陣後,燥熱的天氣會舒緩一點,這樣的大雨通常都不會超過兩個小時。
小暑的節氣三候現象是「溫風至,蟋蟀居壁,鷹始擊」。小暑熱浪來襲,風是溫的,連蟋蟀都怕熱,躲到屋角下避暑。而老鷹也生起肅殺之氣,充滿攻擊性。
由於天氣太熱,古代有歇暑的生活風俗,現今學校也都放暑假,有些家庭甚至會到海邊、山上避暑,可見太陽的威力有多強。大家也可以吃些瓜果,像是西瓜、絲瓜、冬瓜、苦瓜、小黃瓜、大黃瓜等,來消消暑氣。
而大家一定有聽過避三伏日,古人認為三伏天火太旺,是一年中最需要小心身體的時候,因此要懂得伏,即懂得躲藏之意。因為天氣太熱,人容易脫水,尤其到年老體弱的人更要小心中暑暴斃。
二十四節氣的養生之道-小暑
小暑時白天時間與夏至相比已經開始變短了,但氣溫卻是一直在升高,因為真正炎熱的夏天還沒到,故稱為「小暑」。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,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,在勞動之時,要注意勞逸結合,才能保護人體的陽氣。此時也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,「伏」是伏藏的意思,天氣開始炎熱起來,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。
小暑時節的養生,飲食上宜採用平補的方式,即「溫補去寒,陰補降熱」,人體此時容易出現上熱下寒、內熱外寒的狀況,如果繼續進補溫、熱性食物,會導致體內陽氣積聚過多,而引發疾病。也因為夏天天熱,容易大汗淋漓,許多人會貪涼,沖冷水澡,喝冰涼飲料,但這樣的方式很容易致病。其實以熱抗熱是很科學的養生方式。例如溫熱毛巾擦汗、洗溫熱水澡,可幫助毛細血管擴張,有利於排汗,其實這才是符合人體降溫的節律。喝熱茶其實也是刺激微血管擴張,也是利於散熱的良方。
若真的中暑的話,要吃涼性的食物不是不可,只是必須適可而止,過食則傷了陽氣,在「春夏宜養陽」之際,若傷了陽氣,到了冬天就很容易因陽氣不足而生病了。能夠除煩解熱的食物例如:綠豆芽、西瓜、番茄等等
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到:「綠豆芽味甘,性寒,無毒,主治清熱消暑」。綠豆芽除了能清暑,還可以解很多毒,也很容易取得。綠豆芽最簡單的烹調方式就是清炒,既容易消化,也適合所有人的口味。但是綠豆芽是寒涼的食物,吃多了容易損傷胃氣,有慢性腸胃炎和消化不良的人是不可以多吃的。
西瓜性寒解熱,有天生的白虎湯之稱,不宜多食,多食則易導致腹瀉,主治消煩止渴,解暑熱,治療咽喉腫痛,利尿,止血痢,解酒毒等等。番茄性涼,味酸,有清熱生津,養陰涼血效果,對於口乾舌燥、牙齦出血、胃熱口苦、虛火上升有較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