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簡介
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,好的人格特質是成功的第一塊基石,而「孝」正是所有人格特質中最精華的一塊,從個人的修養到統領群眾的方略皆是由此開始。真正的孝文化能帶給社會一股安定的力量,讓我們在經營物質生活的同時,也能夠豐富心靈之美;達成生活便利,內心快樂的理想境界。
課程教材
論語講要 學而篇第一 第二章
有子曰: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鮮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;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。
有子,孔子弟子,名若。善事父母為孝,善事兄長為弟。人身來自父母,兄弟情同手足,故須孝弟。孝經說孝甚詳,簡言之,普通人盡孝,其始為養父母之身,進而順父母之心。他如求學必勤,戰陣必勇,居官必廉,皆是孝子行為。孝弟之人處社會,少有好犯上者。不好犯上,則必不好作亂,社會由此安寧。
務者求也,本即根本。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,本立,則得其仁,得其大道。何謂根本,孝弟是也。
【雪公講義】
【按】此段經文,列於學而之次者。據史記及唐宋諸儒之說,均謂有若之言似夫子,曾立而師之,故成書者尊之。此以人而言也。又有云:古之明王,教民以孝弟為先,故次列之。此以事而言也。
因上二說,引起諸多異議。有謂起句「其為人也孝弟」,結句謂「孝弟為仁之本」,終屬未通。遂有多人各本考據,謂「仁、人」古通,仁當人解,於義為長。簡舉各說如後,而主仁者仍守不變。
【考證】陳善捫蝨新語,王恕石渠意見,焦氏筆乘:「何比部語予…」,朱彬經傳考證,劉氏正義,宋氏翔鳳鄭注輯本等,餘難備舉,皆引據以此處之「仁」當作人。宋儒本好更張,獨此處仁字照舊未改。但程叔子謂性中有仁,何嘗有孝弟來。謝顯道謂孝弟非仁。陸子靜直斥有子之言為支離。王伯安謂仁祇求於心,不必求諸父兄事物等說。未免門戶紛爭,幾不似註經,而似闢經矣。
【按】仁人古同,典籍確有。然與此段經文,仍難圓融。何以不「其為人也孝弟」句,亦用仁字。一段文理,而用古今兩字,例不多見。
【考證】邢疏,此章言孝弟之行也。揅經室集云:孔子道在孝經,有子此章實通澈本源之論,其列於首篇次章宜也。又孫詒仲曰:仁之發見,其切近而精實者,莫先於孝弟。陳天祥四書辨疑云:孟子言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,而天下平。與此章義同。蓋皆示人以治國平天下之要端也。
【按】愚於此段經文,惑於群言,數十年不解,近匯所研,妄有所採,以孫陳二氏之說,深得於心。再依各經之文,以作訓言,略述拙見。
此章似承學而所來。學者何,內明德格致誠正,外新民脩齊治平。內為體而外為用。內體本仁,外用行仁。夫子之學,既是仁學,故處心行事,無不是仁。禮大學篇: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此章人孝弟脩身也。中庸云:脩身以道,脩道以仁。鮮犯上、家齊也。不好作亂、國治也。大學云:一家仁、一國興仁。此言脩齊治平之學,皆依仁而興起。
其下四句,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實之,考證列後。君子務本,指脩身也。本立道生,中庸篇云:脩身則道立。言其所學而有立,兼內與外見而知行也。孝弟為仁之本。說文仁為人與人加厚之義。中庸篇仁者人也,親親為大。是行仁以孝弟為本,以孝弟為大也。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學,而統論孔子之崇仁,故次列之。全章文從字順,原始要終,非專言孝弟,更不獨專尊有子也。
【考證】揅經室集論仁篇:此四句乃孔子語。而本立道生一句,又古逸詩也。雖漢人引論語往往皆以為孔子之言,但劉向明以此上二句為孔子之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