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堯曰20-2


子張問於孔子曰:「何如斯可以從政矣?」子曰:「尊五美,屏四惡,斯可以從政矣。」子張曰:「何謂五美?」子曰:「君子惠而不費,勞而不怨,欲而不貪,泰而不驕,威而不猛。」子張曰:「何謂惠而不費?」子曰: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費乎?擇可勞而勞之,又誰怨?欲仁而得仁,又焉貪?君子無眾寡,無小大,無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驕乎?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儼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?」子張曰:「何謂四惡?」子曰:「不教而殺謂之虐;不戒視成謂之暴;慢令致期謂之賊;猶之與人也,出納之吝,謂之有司。」
【白話解釋】
子張問孔子:怎樣才可以從事政治?孔子說:要遵從五種美事,屏除四種惡事,這就可以從政了。
子張問:五種美事是哪五種?孔子說:君子為政,施恩惠於民而不耗費財力,勞役人民而不招民怨,有欲望但不是私心之欲,心中安泰而不驕傲,有威儀而不兇猛。
子張問:怎麼樣是施恩惠於民而不耗費財力?孔子便逐條解釋這五種美事:一、為政者要以適當的政策來利民,人民所想要的利益不同,就要因著不同的利益,制定不同的政策,付諸實施。例如因著農民所希望的利益,制定利於農民的政策,因著工商之民所希望的利益,制定利於工商之民的政策。以這些利民的政策來輔助各地各業人民,使其安居樂業。
二、為政者推行公共建設,如修治溝渠、養護道路橋樑等,需用民間勞力,但需選在農閒時期勞動人民,如此做又有誰怨呢?
三、君子的欲望,是想推行仁政的欲望,想要行仁,便能得仁,這種慾望不是貪。
四、君子待人接物,虛心平等。所待之人,無論多數少數,也不論是大人物小人物,都不敢怠慢,此即胸襟舒泰而不驕傲。
五、君子衣冠端正,莊重儀容令人望之儼然而敬畏,此即威而不猛。
子張再問什麼是四惡。
孔子為子張解釋:一、為政不先教民,人民犯罪就殺,這叫做虐。二、為政者不在事先一再的告誡,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,這就是暴。三、政令發布很慢,限期完成卻是緊急而刻不容緩,這就是賊害人民。四、同樣是給人財物,卻出手吝嗇,如同出納官員般的小氣。
【章旨】
此章論為政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