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微子18-7


子路從而後,遇丈人,以杖荷蓧。子路問曰:子見夫子乎?丈人曰:四體不勤,五穀不分,孰為夫子?植其杖而芸。子路拱而立。止子路宿,殺雞為黍而食之,見其二子焉。明日,子路行以告。子曰:隱者也。使子路反見之。至,則行矣。子路曰:不仕無義。長幼之節,不可廢也!君臣之義,如之何其廢之?欲潔其身,而亂大倫。君子之仕也,行其義也。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!
【白話解釋】
子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,有一次落在後面,而遇到一位老人,用木杖挑著裝除草器的竹器。子路向老者請問:你老有見到我的夫子嗎?老人答覆子路:手腳如果不勤快,五穀就不能分植,無暇注意其他的事情,不知道誰是你的夫子。說罷便將木杖插著,去除田中雜草。子路拱手恭敬的站著。老人留子路在家住宿,殺雞做飯招待子路,又叫他兩個兒子來見子路。第二天,子路辭行,找到了孔子,稟告遇見老人的經過。孔子說:他是隱士。就叫子路返回老者家,告訴他君臣之義,子路到了老者家,老人已外出,子路於是轉告他的兩個兒子:讀書人隱居不當官,便是廢棄君臣之義,老人既知長幼尊卑的禮節不可廢棄,懂得令你們兩人出來見客,此即長幼之禮,既知長幼的禮節不可廢,君臣之義又怎可廢棄呢。不在亂世當官,想要潔身自好,實際上卻廢了君臣的大倫。君子之所以要出來當官,不是為貪圖功名富貴,是為了行君臣之義,道不能行,這是早就知道的了。
【章旨】
此章記子路遇隱士,因承夫子之命,傳述君子不能止於潔身自好,須藉做官為政以造福人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