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憲問14-36


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。子服景伯以告,曰: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,吾力猶能肆諸市朝。子曰:道之將行也與,命也。道之將廢也與,命也。公伯寮其如命何。
【歷史背景】
公伯寮,姓公伯,名寮,字子周,魯國人,與子路同為季氏的家臣。
子路是忠信之人,如何會墮三都,當時的人以為子路此舉是強公室、弱私家,將不利於季氏,季氏也認為如此。
【白話解釋】
公伯寮在季孫面前大力毀謗子路。魯國大夫子服景伯替子路打抱不平,把這件事告訴孔子,並說道:季孫大夫現在已被公伯寮的說詞所迷惑,但我的力量依舊能向季孫大夫辯明子路之冤,讓季孫把公伯寮殺了,並在市場陳屍以示眾。孔子聽後不贊成景伯的主張,意即子服景伯不必為子路出力爭辯,孔子說:所奉行的大道是否行得通,要看天命,若在魯國有推行大道的天命,季孫大夫自然不受惑,如果魯國沒有推行大道的天命,季孫大夫自然相信讒言,至於公伯寮死與不死,是沒有差別的。
【章旨】
此章言道之行廢,皆由天命,子路墮都是夫子使之,今季孫受讒言,是道之將廢,自己也恐不能安於魯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