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憲問14-17


子貢曰:管仲非仁者與。桓公殺公子糾,不能死,又相之。子曰: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,民到於今受其賜。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。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。自經於溝瀆,而莫之知也。
【歷史背景】
子路認為管仲不為公子糾盡節而死是「未仁」,而召忽能為公子糾而死是仁者的行為。孔子因為子路之問而答論仁不但要論心術,還要論事功。
【白話解釋】
子貢問: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吧?當時齊桓公殺了公子糾,管仲不但沒有為公子糾殉死,反而當了仇人齊桓公的宰相。孔子說:管仲輔佐齊桓公,稱霸諸侯,匡正了天下,人民到今天還受用他的賜予的好處。如果沒有管仲,恐怕我們早已經是被夷狄統治,外相是是披頭散髮,穿衣服向左扣的文化落後民族了。管仲哪裡會如百姓一般見識,為了守著小節小信,上吊自殺於山野田間的溝渠,而沒有功績可以被人知道呢!
【章旨】
子貢說管仲不為其主而死,又輔佐仇人,此舉不仁。孔子聽聞而申論管仲的功業,嘉惠天下後世者至大。華夷之防,事關百世,不可以小節而廢大德。不但消解子貢的疑慮,也為後儒論人論事立下準據。
子貢曰:管仲非仁者與。桓公殺公子糾,不能死,又相之。子曰: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,民到於今受其賜。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。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。自經於溝瀆,而莫之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