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通知

齊景公問政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公曰:善哉。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。雖有粟,吾得而食諸。

【白話解釋】

歷史背景:齊景公姓姜,名杵臼,謚號為景。孔子在魯昭公三十二年,因魯國內亂,昭公出亡跑到齊國來,孔子不願留在沒有國君的國家,來到齊國,找尋機會,讓昭公復國。

齊景公曾在孔子三十歲時到魯國訪問,認識了孔子這位年輕人,並對他印象極佳。

孔子到了齊國,景公問孔子為政之道。孔子為景公講明人倫常道,以此為治國的根本:所謂君要行君道,臣要行臣道,父要行父道,子要行子道。君臣父子都在自己的位置上,各盡其力,使名實相符。如此便能使個人以至於國家,一切都上軌道,政治自然安定。齊景公一聽,便說:說得太好了,如果君臣父子不能各行其道,例如君不仁、臣不忠、父不慈、子不孝,則國家必然大亂,雖然有很多糧餉俸祿,然身在亂世,生命尚且不飽,我還能安然享用嗎?

齊國政治不安定,陳氏滅齊,在景公時已見徵兆,所以孔子告訴景公解決齊國內亂的根本之法在五倫教化,暗合時機,點醒景公恰到好處。

【章旨】

此章明人倫為政治之本。

    0:00
    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