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先進11-25


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華侍坐。子曰:以吾一日長乎爾,毋吾以也。居則曰:不吾知也。如或知爾,則何以哉。子路率爾而對曰:千乘之國,攝乎大國之閒,加之以師旅,因之以饑饉。由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夫子哂之。求,爾何如。對曰: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。求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赤,爾何如。對曰:非曰能之,願學焉。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點,爾何如。鼓瑟希,鏗爾,舍瑟而作。對曰:異乎三子者之撰。子曰:何傷乎,亦各言其志也。曰: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。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夫子喟然嘆曰:吾與點也。三子者出,曾晳後。曾晳曰:夫三子者之言何如。子曰:亦各言其志也已矣。曰:夫子何哂由也。曰:為國以禮,其言不讓,是故哂之。唯,求則非邦也與。安見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而非邦也者。唯,赤則非邦也與。宗廟會同,非諸侯而何。赤也為之小,孰能為之大。
【白話解釋】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華侍於夫子坐側。
孔子說: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們長一些,我推行王道政治已經沒有用了。但你們年紀還輕,現在閑居時,常常說沒有人知道你,如果有人知道並要啟用你,你們將如何被用?子路一聽,便倉促直接的回答說:一個有千輛兵車的大國,夾在兩大國之間,兩個大國用軍隊加以侵害,又因為兵災而導致國內年歲飢荒,若由我仲由臨危受命來治理這個國家,考察檢驗這三年治國的績效,是軍民不但有作戰的勇氣,而且知道禮義。
子路說完,夫子訓誡的笑了一笑,然此笑並非訓誡子路之志,而是訓誡他太直率不謙遜。孔子這樣一笑,現場急遽冷凍,冉有等學生不敢多言。於是孔子指名徵問。孔子先呼冉求之名,問冉求:你的志向呢?冉求回答:六、七十方里,或五、六十方里的地方,我若去治理,到三年考察成績的時候,將是人民生活富足,至於禮樂教化,則留待後來的君子。冉求說的話,有謙退與不謙退,不謙退的是「可使民足」,謙退的是「如其禮樂,則俟君子」。孔子聽了,未置可否。
孔子再指名公西華問:你的志向呢?公西華回答:我不能做到什麼,但我願意學習,宗廟祭祀之事,兩國之君或多國之君會面訂立盟約時,我願意穿上禮服、戴上禮帽,做一個小小的儐相。
曾皙在一旁彈琴,孔子問完前面三個學生,然後問曾皙,你的志向呢?曾皙原本在彈琴,聽見孔子與子路等三人談話時,便暫停止,此時孔子叫他,他就鏗鏘一聲將琴放下,坐起身對孔子說:我沒有三位師兄弟的才情,我跟他們志向不同。孔子說:何妨說說呢,不必顧忌。曾皙於是簡約說出自己的志趣:春季的最後一個月,這時換穿新製的春服,帶領成年者約五、六人,以及未成年的童子六、七人,在沂水求雨的舞雩壇各處遊覽,盡興之後,歌詠而歸。曾皙講的就是隱居教書的志趣,所以孔子感歎的說:我跟你一樣啊!
子路、冉有、公西華出去後,曾皙問孔子,剛剛他們三位所講的話如何?孔子說:他們只不過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。曾皙又問:夫子為何對子路是訓誡的笑,孔子解答:治國要以禮,子路的言語不謙讓,所以訓誡他。曾皙回答「唯」表示了解。又問孔子:冉求說的難道不是治國嗎?孔子回答:誰說方圓六、七十里,或五、六十里的土地不是國家呢?曾皙聽了,再應以唯,然後再問公西華難道不是治國嗎?孔子再解答:宗廟會同之事,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?公西華是大相之才,如果他說自己只能做小相,誰又能做大相呢?
在孔子當時,天下無道已久,孔子周遊列國,無一處能行其道,所以回到魯國後,就在家隱居以求其志,一面教學、一面刪定詩書,作春秋,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眼前時機是藏器於身,待時而動,這是孔子提示弟子各言其志的用意。所以說「吾與點也」,並未否定三子談政治抱負。孔子沒有點頭的是時機,心志雖有,時機不然,孔子的志向已經不是辦政治了,曾皙的回答與夫子一拍即合,曾皙沒有在說自己的志向,他講的是夫子的心。
【章旨】
此章夫子乘閒,弟子們侍坐,因使各言其志,以觀其器能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