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子罕9-4


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【白話解釋】
意是心裡起的念頭,有私意有公意。有喜怒哀樂的情緒。毋意是意念的體性空,待境而生,如遇順境方有歡喜心或貪心,遇逆境則不生上述之心,但若知逆境對自己的耐心與堅忍是一種幫助也會產生歡喜心。總之心念是對境方能生,不能自性生,謂之毋意。
必是在面對境界時,在功過、是非、利弊兩端,取順應時機的那一端,毋必就是必的自體性空,要辦的事或相處的人兩端都不一樣,兩端中哪一端是必要也得看時機而定。
固是執持事理,毋固是固的體性空,執持事理的體性空,所以執持事理也需觀待時機而有所改變,例如謙虛是美德,但對某些剛強者,度化他們反而不能用謙。老師有時用折法方能調伏調皮搗蛋的學生。
「我」是於身心名言安立的總稱,而毋我是對自我的誤執,我的體性空,非實有,一般人卻以為有個實體的我而堅持不捨。孔子在周易繫辭傳裡說:「精氣為物,遊魂為變」陰陽精靈之氣,氤氳積聚而為萬物,而觀待遊魂的結合生起的生命現象,生命現象變來變去,原來這個「我」只是在變異的生命現象中,安立一個總相的名言,讓這個生命去執行我的意思。
修學形而上者要對此用工夫,開始時,困知勉行,必須毋此四者。至於孔子的境界,工夫已至從心所欲不踰矩,無往而不率性,連這「毋」字也就自然的絕了,所以絕毋意,毋意也是體性了不可得,意的體性空說毋意,而毋意也是觀待意說毋意,毋意亦非自體有,故毋意亦空。毋意是亦空,絕毋意就是空空,如論語上說「有鄙夫問於我,空空如也,叩其兩端而竭焉」。絕毋必、絕毋固、絕毋我,說法都同上。
【章旨】
此章論語的紀錄者,非常高明的闡述孔子任運證悟本體,此乃至聖的成就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