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通知

冉有曰:夫子為衛君乎。子貢曰:諾,吾將問之。入曰:伯夷、叔齊何人也。曰:古之賢人也。曰:怨乎。曰: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出曰:夫子不為也。

【白話解釋】

歷史背景:本章歷史背景是孔子周遊列國第五次入衛國,當時的國君衛出公蒯輒,是衛靈公的孫子。在此之前衛靈公之世子蒯聵,怨其母南子淫亂,涉嫌謀殺南子而未成功,出奔宋國,事在魯定公十四年。至魯哀公二年春,衛靈公過世,夫人南子稱靈公遺命立公子郢,但郢不肯接受,建議傳位給太孫輒。於是衛國人乃立蒯聵之子輒為君。

同年六月,晉國臣子趙鞅挾著與衛國的宿怨,帥師名義上是送蒯聵回國,實則藉此入侵,並進兵到戚這個地方,此處是衛國之邑。魯哀公三年春,齊景公想要報復晉國昔日對齊無禮之怨,遣其臣國夏,與衛石曼姑聯合,圍困戚邑。以拒蒯聵歸國。蒯聵出奔回國,及輒繼位拒父,皆是受人挾制,而非註解所言之父子爭國。

此時孔子與諸弟子正在衛國,頗受衛君蒯輒崇敬,且有意請孔子執政。冉有疑夫子有意助蒯輒,卻不敢直接問老師,乃私自問子貢:夫子會幫助蒯輒嗎?子貢亦不了解,遂入問孔子:伯夷叔齊是怎麼樣的人?這兩個兄弟讓國的高尚德行人人皆知,子貢哪裡不懂,然子貢提問這兩個人的言下之意是,夫子若不助衛君,應說伯夷、叔齊做的對。夫子若助衛君,應說伯夷、叔齊為非。孔子回答:伯夷、叔齊是古代讓國的賢人。子貢又問:伯夷、叔齊初雖有讓國之賢,而終於餓死,伯夷是否怨恨父親,叔齊是否怨兄?子貢此問言下之意是,若夫子不助衛君,應回答沒有怨恨。而孔子回答:伯夷、叔齊二人讓國皆是求為仁,若伯夷違背父親遺言而立為國君,將心不安。叔齊是弟,兄長已逃至他國,若自己立為國君,亦心感不安,於是與兄一起逃,他們都是在行孝悌之道,都在求仁道,雖然終於餓死,但得成於仁,又有何怨呢?可見孔子講求相讓,而非相爭,這是仁政的根本,更是衛國百姓之福。子貢一聽了然於心,乃退而告訴冉有說:夫子不會幫助蒯輒。

【章旨】

此章明孔子進退依仁。

    0:00
    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