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通知

子貢曰:如有博施於民,而能濟眾,何如。可謂仁乎。子曰:何事於仁,必也,聖乎堯舜其猶病諸。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,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

【白話解釋】

子貢問孔子,如果有廣施恩惠給人民,又能救濟民眾於患難的人,這種人如何呢?可以稱為仁嗎?

子貢所舉的廣博施恩惠給人民及濟眾於患難皆需要財力,子貢以為這樣即是有仁德。於是孔子先糾正子貢的誤解,而後告訴子貢學仁的方法。

孔子說:事相與理體不能混為一談,廣博施恩惠給人民及濟眾於患難都是事相上的作用,怎麼能跟理體的仁混為一談呢?如果一定要拿事相來講仁,即使像堯舜這樣有德行有大位的聖人,也很難做到廣博施恩惠及濟眾於患難,而其他人或只有德行,或只有官位,則更難做到。因為本國民眾等待施予救濟的很多,尚還有各國民眾,需要施惠與救濟的人民太多,而財貨有限,有誰能夠周遍。

仁心不在事相上論,那如何透過學習生起仁心?首先從自身開始,先志於道,再據於德,將想要幫助自己的心志去幫助他人,自己學有所立,才能利益他人。學有所立後才能通達,舉凡天地人三才的道理,乃至於六藝百工,皆需要通達。自己通達之後,才能教人通達。自己與他人都學有所立也能通達,自然就能廣博施恩惠予民及濟眾於患難了。學有所立及通達皆非容易的事情,從自身開始,推己及人。當有志之士多了,博施濟眾的事業就容易達到了,這就是學仁的方法。

【章旨】

此章論如何修學仁心生起的方法,不在事功論,要在心態上講究。

    0:00
    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