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里仁4-7


子曰:人之過也,各於其黨。觀過,斯知仁矣。
【白話解釋】
解法一
孔子說:人們所犯的過失,各因其個性之類別而有所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例如農夫不能耕田,是他的過失,若不能文書,則非其過失。觀人的過失,要能隨類而責,不求備於一人,則如此觀過之人是有仁心的人。若不依類而責,例如責備農夫不能文書,則知此觀過者是不仁的人。
解法二
孔子說:人的過失是由於偏袒自己的親戚朋友。例如,有一個很正直的人,他父親順手牽羊,兒子去官府告父親的狀,這雖然是正直的行為,確沒有維護到五倫關係。父親與兒子應該互相為對方隱瞞過錯,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這樣做雖然有過失,但正直、仁義就在其中。人的過失,雖各有不同,但觀其動機,就能知道他的人品。
【章旨】
孔子說明因過失而可看出人之本質,此是評價人物深一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