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為政2-5


孟懿子問孝。子曰:無違。樊遲御,子告之曰:孟孫問孝於我,我對曰無違。樊遲曰:何謂也。子曰:生,事之以禮。死,葬之以禮。祭之以禮。
【白話解釋】
孟懿子,魯國大夫,姓仲孫,名何忌。懿,是他的諡號。
魯國出自桓公的三大公族,即孟孫氏、叔孫氏、季孫氏。這三家都是魯國的權臣,且權勢愈來愈重,違禮亂政也愈甚。孟懿子就是孟孫氏的後代,他的父親是孟僖子仲孫貜。左傳記載,春秋昭公七年,孟僖子將死,召其家臣,臨終時囑咐其子仲孫何忌從孔子學禮,是知孟懿子在孔門座下有弟子名分。但弟子傳裡沒有孟懿子,論語此章之注,只說孟懿子是魯大夫,不說是孔子弟子。據劉氏正義說,孔子仕魯,命墮三家不合制度的都城,獨有孟懿子違命,以致聖人政化不行。弟子傳不列其名,此注亦不云弟子,當為此故。
樊遲,樊須,字子遲,魯國人,孔子弟子。
此章孟懿子問孝,孔子回答「無違」,即不要違背其父遺囑學禮之意。不違父教學禮,就是孝道。孔子弟子樊遲為孔子駕車,孔子告訴樊遲說,孟孫向我問孝,我答覆他「無違」。此乃孔子惟恐孟孫不了解無違之意,所以告訴樊遲,以便向孟懿子解釋。樊遲不了解無違的意思,故問孔子是何意,孔子就以生事葬祭三句解釋其意義,即父母生時,為人子者應以禮事奉父母的衣食住等。父母去世時,以禮辦理喪葬之事,如棺槨墓地等都要合乎禮制。喪畢則祭,祭祀所用的祭品皆有禮制。生事、死葬、祭祀皆能以禮,便是盡孝。
【章旨】
孟孫、叔孫、季氏,三家皆違禮,故孔子針對魯國三家權臣的違禮,教孟懿子盡孝之道,必須循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