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鄉黨10-7


齊,必有明衣,布。齊必變食,居必遷坐。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食饐而餲,魚餒而肉敗不食,色惡不食,臭惡不食,失飪不食,不時不食。割不正不食,不得其醬不食。肉雖多,不使勝食氣。惟酒無量,不及亂。沽酒市脯不食。不撤薑食,不多食。祭於公,不宿肉,祭肉不出三日,出三日,不食之矣。食不語,寢不言。雖蔬食菜羹瓜,祭,必齊如也。席不正,不坐。
【白話解釋】(一)
齊,必有明衣,布。齊必變食,居必遷坐。
孔子在祭祀之前,一定要齋戒沐浴,沐浴完後必定會穿上浴衣,是布做的明潔衣,表示不僅身體潔淨,穿的衣服也要潔淨,再加上心理齋戒,身心清淨祭祀時始有感應。在齋戒的時候,必定變更平常飲食與居處,主要是指不飲酒、不吃肉、不吃蔥、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,也要遷到齋室,不與妻妾同房。.
【白話解釋】(二)
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食饐而餲,魚餒而肉敗不食,色惡不食,臭惡不食,失飪不食,不時不食。割不正不食,不得其醬不食。肉雖多,不使勝食氣。惟酒無量,不及亂。沽酒市脯不食。不撤薑食,不多食。
吃飯的時候,不必講究飯菜精美,也不講求肉要細緻,但能充飢即可。若穀類的食物氣味變得不新鮮,魚肉也腐爛,吃了容易中毒,所以不吃。若食物的顏色變惡了,或是烹調的味道惡劣也不吃。若食物未煮熟或過熟也不吃,或不符合春夏秋冬四時所應該吃的食物,以及不是正餐的時候,這些都有害於健康,所以不吃。如果肉是用殘忍的方法宰殺,作法慘無人道,就不忍心吃。若配菜的醬料加了很多不適當的佐料,則對身體有負擔,所以不吃。吃飯雖有肉與菜配,然須以飯為主,不使肉氣勝過飯氣,以免傷胃。飲酒多或少雖沒有一定的量,喝多喝少也沒有規定,但以不喝醉為限度,不醉則談吐行事不會亂。從外面買來的酒未必清潔,從外面買來的肉類,不知是何種動物的肉,所以孔子都不吃。而食物中,薑能去邪味,發正氣,所以不撤去,但不多吃,因為薑是熱性的,吃太多,會導致寒性、熱性不平衡。
【白話解釋】(三)
祭於公,不宿肉,祭肉不出三日,出三日,不食之矣。
孔子陪魯君祭祀,祭祀完畢,魯君賜祭肉給孔子,孔子接到祭肉,不待隔日就將祭肉分送給大家享用,表示祖宗的神明恩惠是賜給大家的。不論家祭或公祭,祭肉不能超過三天,祭祀時第一天行牲,第二天上俎豆,第三天分肉,祭祀的肉如果超過三天,容易變壞,所以在三天內要把肉分享完。公祭或家祭的肉超過三天,已經陳腐,便不能食,只好把祭肉恭敬的掩埋。
【白話解釋】(四)
食不語,寢不言。雖蔬食菜羹瓜,祭,必齊如也。席不正,不坐。
古代有祭祀食物的禮節,即在飲食之前,將每種食物取出少許,放在食器之間,以祭祀古時發明以火作熟食之人,表示不忘本。而孔子日常所吃的,雖是粗茶淡飯、菜羹瓜果之類,面臨食物時也必祭,而且如齋戒般恭敬。古時未用桌椅,以席鋪地而坐,鋪席必須端正,不正則不坐。
【章旨】 此章綜記孔子飲食之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