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留言
寫筆記
信息通知
畫說論語 (五)必也正名第5課

 

畫說論語 (五)必也正名

本幅圖乃子路問孔子,若能於衛國為政,何者為先行要務?孔子答以正名。子路不認為正名有如此重要,便指孔子的話為迂闊。孔子糾正子路不通達,接著告訴子路君子的言語之道,以及正名的重要。在問答之間,表露出濃厚的師徒之情。

子路曰:「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」子曰:「必也正名乎!」子路曰:有是哉,子之迂也。奚其正?」子曰:「野哉由也!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於其言,無所茍而已矣。」(子路第十三—三)

此章乃子路於衛國問孔子若能為政,何者為先行要務?孔子答以正名。子路不認為正名有如此重要,且認為一定要正名有些迂腐。孔子指責子路不通達,接著告訴子路:君子有不明白的地方,也不應當自以為是,強以為懂而武斷,當承認不知之處而保留闕疑。所謂:名不正,則言不順。體制不正、無所根據,則事不能行。事情辦不成就談不上振興禮樂,無禮樂教化則人情不通達,刑罰用之則不當,老百姓感覺手足無措,不知如何是好,這就天下大亂了。君子所用之名詞必恰如事實,所說必能行得通。所以君子說話不能隨便。


此畫在中正紀念堂展出,別有用意。去年中正紀念堂的正名事件,在一陣喧鬧後改名為民主紀念堂。可歎當今世道正是名不正言不順。所謂「正」者乃不偏不倚、直道而行,「正名」可影響整個教育及國家體制,不能由某人說了算,若只依人辦事,然人有喜怒哀樂,情緒一牽扯則事理不清。故:言不順,則事不成。事理不清楚何能成事?當今世道之難,在講話不算數,人不能成,如何能興起禮樂?故必也正名,名正則通達。再則教育不在唱高調,要落實在道德倫理上,讓百姓有所遵行。如孔子執政首要條件即講究「正名」,堯舜所辦的政治不過「直道」而已,並非要常改革、變法,當重於監督及執行律法,且要維護文化道統的體制。


或謂窮則變,然當今不窮也變。吾畫畫五十多年來不改題目,或許有些人不以為然,也有異議,然而先師教導在乎「正」,只要正就一直走下去,不用在乎天下有無人垂青,為的是保留傳統文化的精神。故「正名」是不容妥協的,必得從名正開始,一切恢復到「直道」,即正軌也,無須低俗逢迎。


此幅之畫風,以白描淡彩,技法上循唐吳道子,然更在人物畫上重視其生命的特質。一般的藝術或只表現形象、意態,少在神韻上講究,所謂傳神就是要能表達出其生命特質。如孔子的長相是朝天鼻,眼如牛王,又暴牙,上額似盂,雖然如此,卻是有一肚子學問及豐厚的內涵。


畫中師徒對談中,子路跪著注視孔子,孔子雖是在指責學生(子路),但卻面帶笑容,其神態正足以表現師生之情,有時候被老師罵得越凶,越是窩心,此幅即強調這種情景。
雪公晚年告訴我,畫要有道氣。畫論語的章句,不是只畫老師與學生在對話而已,實則當重其經義之闡述,且需將人物之神韻傳達。若能對經文熟讀,再看此畫,當會心一笑。



    0:00
    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