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九重陽節怎麼來的呢? 跟《易經》大有關係喔,《易經》把九定為陽數,兩個九重疊便是重陽了,九九又諧音久久,美好的寓意後來發展成敬老節,祝願每一位老人家都能長長久久,福壽綿延。 重陽節的習俗多樣,你知道多少呢?這一天又稱「登高節」,人們出遊踏青、登高遠眺、賞菊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陽糕、飲菊花酒,行程特別豐富。每個活動的背後都有來歷,一起來看看吧!
時節,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一代傳承一代,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,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自然法則與倫理規範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
隨著一年一年的循環流轉,每個節日、節慶、時段,都有其意義,那是大自然的輪替;是宇宙的法則;是人類的的起居作息;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,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。
時節、節慶雖然在生活中傳承相襲,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知曉其重要性與背後的意義。其實,懂得時節的變化及含意,對我們多有好處,不只能提升知識,也能保留人文習俗,還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。
古時候以農立國,因此,季節的變更尤其重要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是古人經過兩千多年努力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二十四節氣歌裡很清楚而簡易的記載了時序的變化,歌詞道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;夏滿芒夏暑相連;秋處露秋寒霜降;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」每個節氣有其專名,都含有氣候變化、物候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,值得我們探討學習。
《傳承的時節》透過圖文配合的形式,帶大家深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故事。並特別開闢中醫養生的專欄,讓大家隨著節氣的轉換,能正確的照料自己的身體與心情。若能了知這些節氣背後隱含的道理,就可以很清楚認真的過每一天,也更能體會時節之於我們的重要性,並把這個龐大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。
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監製
農曆九九重陽節,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?
我們先一起來探討九這個數字,其實中國每個數字都有玄妙神秘的定位,代表不同的意義,零表無極,一表太極,而太極生兩儀,二又表徵陰陽,三表天地人三才,四是四象,五是金木水火土五行,六是六合、六六大順,七是七星,八是八卦,九是九宮。而我們所熟知的九九乘法表,九是每個數字循環的秘密,九是絕對的平衡。
重陽節名稱源於《易經》,《易經》把九定為陽數,兩個九重疊便是重陽了,九九又諧音久久,美好的寓意發展成敬老節,祝願每一位老人家都能長長久久,福壽綿延。
重陽節有許多民間活動,現今雖不盛行了,但了解其中內涵,還是非常有趣的。古代重九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,所以又稱為「登高節」,人們出遊踏青、登高遠眺、賞菊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陽糕、飲菊花酒,行程特別豐富。
這些習俗怎麼來的呢?南朝梁人吳均之的《續齊諧記》記載:相傳在東漢時代,汝南人桓景追隨費長房學道術,一日,費長房對桓景說:「九月九日,海南當有大災難,務必縫制絳色(深紅色)布袋內盛茱萸繫於臂上,並登山飲用菊花酒,此禍可消。」桓景於是舉家登山,晚上回來,見雞犬豬羊皆死。費長房聞之曰:「此可代也」。所以從東漢起,民間每逢此日必登高飲用菊花酒,以消除災難。雖然僅是一個傳說,但後世的人卻代代相傳。到了晉代以後,重陽登高避災,蔚為風潮,成為一種風雅的聚會。到了唐朝及宋朝,重陽節講究吃糕,因「糕」與「高」同音,成為應景的食品,象徵步步登高。
重陽節前後,天氣轉涼,正是秋高氣爽之時,適合登山,如同李白在〈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〉詩中說:「九日天氣晴,登高無秋雲。造化辟山岳,了然楚漢分」,自古以來,文人雅士就喜愛重九登高。王維著名的詩句說道:「獨在異鄉爲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」,佳節美景下,應是家人團聚的好日子,而王維獨在異地,舉目無親,倍感孤獨,詩人遙想遠在故鄉的兄弟們重陽節登高時身上都佩戴了茱萸,他們會發現少了王維這位兄弟。詩人巧妙地轉從親人的角度來寫,兩地相念之情更加緊密貼合,令人動容。
而這個節日不得不提的便是菊花了,此時菊花盛開,傲骨挺立、風姿綽約,不畏風霜,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,陶淵明獨愛菊花,「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的身影與心境至今令人嚮往。而《紅樓夢》第三十八回〈林瀟湘魁奪菊花詩〉中,曹雪芹用大量的篇幅來寫菊花,共有十二首菊花詩:憶菊、訪菊、種菊、對菊、供菊、詠菊、畫菊、問菊、簪菊、菊影、菊夢、殘菊,可謂面面俱道,匠心獨具,勾勒出大夥兒作詩、賞景、品茶品酒、吃點心、評詩、聊天等愜意的時光,若是生活在現代忙碌不堪的我們,一年也能有這麼一次雅致輕鬆的聚會,相信我們對節氣節日的變化會更有體會,對事物的觀察也能更加細膩深刻。節日的風俗能幫助我們生活過得更有層次,更有意義,這次的重陽節,大家也來喝喝菊花茶、賞菊花、吃糕點、唱歌、登上高山,享受時節的暢快吧!
傳承的時節(連載中)
系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