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花燈、猜燈謎、提燈籠、吃元宵、放天燈,熱鬧又饒富趣味的活動可以說是大人小孩皆愛,元宵節是過年節慶活動的尾聲了,在看完絢麗的燈火後,畫下完美的句點,一切恢復常態。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特別節日的起源與意義吧!
時節,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一代傳承一代,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,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自然法則與倫理規範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
隨著一年一年的循環流轉,每個節日、節慶、時段,都有其意義,那是大自然的輪替;是宇宙的法則;是人類的的起居作息;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,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。
時節、節慶雖然在生活中傳承相襲,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知曉其重要性與背後的意義。其實,懂得時節的變化及含意,對我們多有好處,不只能提升知識,也能保留人文習俗,還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。
古時候以農立國,因此,季節的變更尤其重要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是古人經過兩千多年努力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二十四節氣歌裡很清楚而簡易的記載了時序的變化,歌詞道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;夏滿芒夏暑相連;秋處露秋寒霜降;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」每個節氣有其專名,都含有氣候變化、物候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,值得我們探討學習。
《傳承的時節》透過圖文配合的形式,帶大家深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故事。並特別開闢中醫養生的專欄,讓大家隨著節氣的轉換,能正確的照料自己的身體與心情。若能了知這些節氣背後隱含的道理,就可以很清楚認真的過每一天,也更能體會時節之於我們的重要性,並把這個龐大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。
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監製
元宵節又稱為燈節、元夕、小年及上元節,「上元節」源自於道教,上元祀天官、中元祀地官、下元祀水官,合稱三官大帝。這三天分別是一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,傳說這三天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日,三官大帝奉玉皇大帝的命令下凡治理人間,而道教的三官大帝正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堯、舜、禹。
古時候不像現在晚上才是熱鬧的開始,古代夜晚一片漆黑,並有宵禁政策,路上沒有行人的蹤跡,而從漢朝起,便有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傳統,「宵」是夜的意思,上元節這天可以通宵達旦,故稱為元宵節。既不宵禁,路上就要有燈火照明,於是便開始在燈上做文章,花燈的種類一朝比一朝華美,演變至今,各式的花燈千變萬化,令人目不暇給。
上元節稱為燈節,始自於唐朝,在開平盛世時紮花燈來慶祝,種類多樣,到了宋朝,迎來全盛時期,著名詩句寫道:「去年元月夜,花市燈如晝」,花燈羅列,明亮一如白晝。以前花燈有玻璃球做的,有用五彩蠟紙、菩提葉、玳瑁、羊皮做的,精采絕倫,質感細膩,今日無可取代。
講到元宵節,蘇味道的《正月十五》一詩描述了長安城裡元宵之夜氣氛熱絡、熙熙攘攘,天地不閒、人煙繁盛的景象,堪為佳作。據《大唐新語》和《唐兩京新記》記載,每年這天晚上,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,前後三天,夜間不戒嚴,熱熱鬧鬧慶元宵。以下就跟著這首詩一起進入張燈結綵、同慶佳節的場景吧!
全詩內容為:「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。暗塵隨馬去,明月逐人來。遊妓皆穠李,行歌進落梅。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摧。」首聯描述燈火輝煌,樹上懸掛花燈,積雪未融,燈雪交互輝映,四望如一。這一天城門開放,橋上燈火如繁星,燈影照耀,望之如天上銀河,美不勝收。出來看熱鬧的人如何呢?次聯寫京城廣闊,馬來馬往,踩在地上,勾起塵土,人潮湧動,天上的明月也來湊熱鬧,追著人跑,照到每一處角落。第三聯寫慶祝的情景,遊行中的歌技皆艷若桃李、容貌嬌美。遊行的隊伍,人人都有參與感,唱著歌,互相應和,歡笑聲不絕於耳。末聯寫維持治安的警衛也通達人情,夜不禁宵,反映出當時乃治世,人山人海,官民同樂。而唯一不解人情的就是鐘了,古時候的鐘為「玉漏」,漏有銅製、有玉製,所謂銅壺滴漏,催促著人們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,如果玉漏不催,夜就不破曉,就可以一直歡樂下去,可惜良宵苦短,一切都是無常。以無常觀總結全詩,手法高明。
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,而歡慶之後,易生起惆悵、空虛之感,又要藉著吃喝玩樂來彌補心中的空洞,然而通常愈補愈大洞,無限循環。人生苦短,許多人講究及時行樂,卻不知道有正確的知見,去做有意義的事,才是真正珍惜光陰的方法,這樣的快樂也才不會消逝、迷惘。
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象徵著鳥語花香、風光明媚的春天到來,世事無常,春天也會如同過年、如同元宵節一樣,一下就過了,就讓我們珍惜美好的時節,外出賞燈賞月、吃元宵、猜燈謎,並期許自己有一個全新的開始!
傳承的時節(連載中)
系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