歸寧,既是讓女子對父母一解思親之情,也是父母瞭解女兒的婚姻狀況的良機。古代女子的婚姻多半身不由己,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決定了一生的命運。因此父母怎麼幫女兒挑個好老公就是一件人生大事。歷史上挑女婿有獨到眼光的人不少,最有名的應該是挑中王羲之這個東床快婿的郗太傅了,另外還有孔子選婿的標準也是很跌破眾人眼鏡的。
時節,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一代傳承一代,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,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自然法則與倫理規範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
隨著一年一年的循環流轉,每個節日、節慶、時段,都有其意義,那是大自然的輪替;是宇宙的法則;是人類的的起居作息;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,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。
時節、節慶雖然在生活中傳承相襲,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知曉其重要性與背後的意義。其實,懂得時節的變化及含意,對我們多有好處,不只能提升知識,也能保留人文習俗,還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。
古時候以農立國,因此,季節的變更尤其重要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是古人經過兩千多年努力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二十四節氣歌裡很清楚而簡易的記載了時序的變化,歌詞道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;夏滿芒夏暑相連;秋處露秋寒霜降;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」每個節氣有其專名,都含有氣候變化、物候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,值得我們探討學習。
《傳承的時節》透過圖文配合的形式,帶大家深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故事。並特別開闢中醫養生的專欄,讓大家隨著節氣的轉換,能正確的照料自己的身體與心情。若能了知這些節氣背後隱含的道理,就可以很清楚認真的過每一天,也更能體會時節之於我們的重要性,並把這個龐大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。
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監製
出嫁的女子回娘家,叫歸寧、回門。
寧,安也,是問安的意思。歸寧就是返家省親問安。不論是女子出嫁三天的歸寧還是一年一次的歸寧,甚至是永久離開夫家回到娘家都是歸寧。
歸寧最早的記載見諸於《詩經》〈周南.葛蕈〉:「害浣害否 歸寧父母」,意思是該洗的衣服都洗了,回家探望父母去。
左傳莊公二十七年「凡諸侯之女,歸寧曰來,出曰來歸」,也就是諸侯千金返娘家探親稱來,因為被休妻而回娘家稱作來歸。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女子歸寧的習俗。三千年來,歸寧的日子或有不同,有時一年一次有時一年多次。比如宋朝以正月二日、四日、六日歸寧父母,若父母已歿,則在正月三日或七日歸寧兄弟。明朝則把五月五日(重五)和九月九日(重九)訂為女兒節,女子可以在這兩個節日回家探親。
歸寧,既是讓女子對父母一解思親之情,也是父母瞭解女兒的婚姻狀況的良機。古代女子的婚姻多半身不由己,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決定了一生的命運。因此父母怎麼幫女兒挑個好老公就是一件人生大事。歷史上挑女婿有獨到眼光的人不少,最有名的應該是挑中王羲之這個東床快婿的郗太傅了,另外還有孔子選婿的標準也是很跌破眾人眼鏡的。
孔子三千弟子,才華出眾者比比皆是,卻將唯一的女兒嫁給曾經身陷囹圄的公冶長。在論語裡孔子只提到公冶長雖受牢獄之災,但非其應得之罪,所以把女兒嫁給他,短短幾句話讓後世百思不解、推敲不已,到底公冶長有什麼能耐能娶到至聖先師的千金? 公冶長為孔門72賢之一,可見其賢德是有被肯定的,孔子講究德行,無辜受罪的公冶長有德受辱,想必是不怨天尤人,在逆境中展現出器量與品格而得到孔子肯定。
識人須有眼力,尤其關乎終生大事,孔子獨到的選人眼光可為後世參考,選人以品德為重,如此當女兒女婿回娘家時,才會丈母娘看女婿,愈看愈有趣,愈看愈喜歡。
時至今日,回娘家已是常事,但大年初二的習俗給了從年前一路忙到初一的媳婦喘息的機會,讓媳婦們在先生的陪同下轉換角色回父母家作客。
傳承的時節(連載中)
系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