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,就代表年關已近,要辦年貨、蒸年糕、貼春聯、祭祖辭歲、闔家圍爐吃團圓飯發壓歲錢,還要守歲,在午夜時放鞭炮,所謂「爆竹一聲除舊歲」,在鞭炮聲中迎來新的一年。但這些我們似乎習以為常的習俗是什麼時候發展出來的呢?孔子當年也是這樣過年的嗎?
時節,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一代傳承一代,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,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自然法則與倫理規範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
隨著一年一年的循環流轉,每個節日、節慶、時段,都有其意義,那是大自然的輪替;是宇宙的法則;是人類的的起居作息;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,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。
時節、節慶雖然在生活中傳承相襲,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知曉其重要性與背後的意義。其實,懂得時節的變化及含意,對我們多有好處,不只能提升知識,也能保留人文習俗,還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。
古時候以農立國,因此,季節的變更尤其重要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是古人經過兩千多年努力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二十四節氣歌裡很清楚而簡易的記載了時序的變化,歌詞道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;夏滿芒夏暑相連;秋處露秋寒霜降;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」每個節氣有其專名,都含有氣候變化、物候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,值得我們探討學習。
《傳承的時節》透過圖文配合的形式,帶大家深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故事。並特別開闢中醫養生的專欄,讓大家隨著節氣的轉換,能正確的照料自己的身體與心情。若能了知這些節氣背後隱含的道理,就可以很清楚認真的過每一天,也更能體會時節之於我們的重要性,並把這個龐大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。
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監製
過年過年,過了除夕這一天,年就過去了,這一天家家戶戶可忙忽了。
從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,就代表年關已近,要辦年貨、蒸年糕、貼春聯、祭祖辭歲、闔家圍爐吃團圓飯發壓歲錢,還要守歲,在午夜時放鞭炮,所謂「爆竹一聲除舊歲」,在鞭炮聲中迎來新的一年。但這些我們似乎習以為常的習俗是什麼時候發展出來的呢?孔子當年也是這樣過年的嗎?
除夕夜守歲、團年酒宴是魏晉南北朝才見諸史料。隋唐時期則發展出「送窮」的習俗,送窮就是要在這天丟棄家裡的破碎器物,有首詩「晦日送窮」寫道「年年到此日,瀝酒拜街中。萬戶千門看,無人不送窮」。在唐朝,守歲已正式成為風俗,唐太宗曾做「守歲」詩《共歡新故歲,迎送一宵中》。宋元明清則是在歲除時皇宮要封印,梨園要封箱等;今日則是股市封關、市場休市。
那孔子到底怎麼準備過年的呢?
其實論語裡是有透露一點蛛絲馬跡的喔~
論語鄉黨篇裡說:「鄉人儺,朝服而立於阼階」
鄉人儺,是一鄉之人驅逐疫鬼的風俗,也就是由人化妝或戴面具,披獸皮、執戈揚眉,口作儺儺之聲,裝神扮鬼遊行於大街小巷驅鬼。
儺,起源於上古時期,成型於周朝宮廷,禮記的月令篇記載,每年有三次大儺,分別在季春、仲秋和季冬這三個節氣轉換、好發疫病之時。史料記載,春儺又稱為國儺或軍儺;秋天的是天子儺,春秋兩儺都是由國家或地方諸侯主導。而冬天的鄉儺是舉國上下皆有的,也就是從皇宮到地方鄉里都要舉辦儺禮,所以鄉儺也稱大儺,歲末的大儺是三儺之中最盛大隆重的,因為冬天陰氣重導致厲疾崇生,為了驅陰導陽,讓大家過個好年,而有歲末驅邪的儀式。且當春儺、秋儺因為朝代更替而逐漸消失後,除夕夜前的大儺依然被保留下來,成為歷代一個重要的儀典。
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孔夫子當魯國大司寇時,他在除夕這一天穿著官服、站立在祖廟的東階看鄉民舉行儺禮,一則是對民俗的尊重,二則是和百姓同樂,一同除舊迎新,共許來年國家風調雨順、百姓安居樂業、疫病不生。
參考資料:
傳承的時節(連載中)
系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