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節進入小雪,時間為陽曆十一月二十一到十一月二十三日交節,為期十五天。此時黃河以北天氣嚴寒,降水形式由雨變成雪,但雪勢不大,所以稱為小雪。此時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狀態,又稱「濕雪」。黃河以南要等到冬至才會下雪,台灣位置偏南,不會降雪,但東北季風明顯增強,氣溫逐漸下降,早晚溫差更大,要注意保暖。
時節,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一代傳承一代,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,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自然法則與倫理規範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
隨著一年一年的循環流轉,每個節日、節慶、時段,都有其意義,那是大自然的輪替;是宇宙的法則;是人類的的起居作息;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,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。
時節、節慶雖然在生活中傳承相襲,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知曉其重要性與背後的意義。其實,懂得時節的變化及含意,對我們多有好處,不只能提升知識,也能保留人文習俗,還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。
古時候以農立國,因此,季節的變更尤其重要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是古人經過兩千多年努力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二十四節氣歌裡很清楚而簡易的記載了時序的變化,歌詞道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;夏滿芒夏暑相連;秋處露秋寒霜降;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」每個節氣有其專名,都含有氣候變化、物候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,值得我們探討學習。
《傳承的時節》透過圖文配合的形式,帶大家深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故事。並特別開闢中醫養生的專欄,讓大家隨著節氣的轉換,能正確的照料自己的身體與心情。若能了知這些節氣背後隱含的道理,就可以很清楚認真的過每一天,也更能體會時節之於我們的重要性,並把這個龐大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。
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監製
時節進入小雪,時間為陽曆十一月二十一到十一月二十三日交節,為期十五天。此時黃河以北天氣嚴寒,降水形式由雨變成雪,但雪勢不大,所以稱為小雪。此時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狀態,或落到地面後立即融化,又稱「濕雪」。黃河以南要等到冬至才會下雪,因應緯度的變化而有不同的氣候轉折,也讓我們見證了大自然的規律與奧秘。而台灣位置偏南,不會降雪,但東北季風明顯增強,氣溫逐漸下降,早晚溫差更大,要注意保暖。
黃庭堅的《春近四絕句》中勾勒出小雪的畫面:「小雪晴沙不作泥」,飄落的小雪下了一夜,隔天早晨陽光照耀下好像沙灘,還末被踩踏成泥。
唐戴叔倫《小雪》一詩寫道:「花雪隨風不厭看,更多還肯失林巒。愁人正在書窗下,一片飛來一片寒。」營造出一種平淡輕盈的氛圍,雪花隨風翩翩飛舞,捎來寒意,帶來美麗,讓人百看不厭。
而小雪節氣的三候現象是「虹藏不見,天氣上升、地氣下降,閉塞而成冬」。由於北方不再降雨,彩虹便藏了起來,不再出現。天空中陽氣上升,地面陰氣下降,導致陰陽不交,天地閉塞,萬物失去生機,寂然不動,進入嚴冬收藏的時期。
民間有「冬臘風醃,蓄以御冬」的習俗。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,天氣變乾燥,是醃菜的好時節,從小雪開始醃冬菜,才能一直吃到立春。
小雪時節,適合溫一壺酒或一杯茶,滋補身心。各式的湯品也是誘人的選擇,紅豆湯、花生湯、杏仁湯、地瓜薑湯等,都能暖手暖心暖胃,感受幸福的溫度。
大雪是相對於小雪而言,是比小雪更加嚴寒的節氣,大雪也是進補的好時節,但是進補需要講究,要因人、因時、因地進補,才能真正達到養身的目的,否則過,則傷陰,不及則達不到進補效果。
冬季養生的要訣在「藏」,冬藏是為了養精蓄銳,以便來年春天萬物復甦,提供物質基礎。陽虛病人,在補陽的同時,應重視養陰,如此方能利於陽氣生長。
補品只是養生的其中一項,還包括調養精神、飲食、練身形、適寒冷等等,來達到強身健體,延年益壽的目的。養之太過,反而有損健康。
冬季應重視頭頸、耳朵與手腳等部位保暖。慎防"寒從腳下起"。腳離心臟最遠,得到的血液輸送量最少,皮下 脂肪也比較薄,是做容易受涼的。對中醫來說,腳是人體第二個心臟,如果受涼,就會反射性的引起呼吸道黏膜、毛細血管的收縮,引起呼吸道疾病。所以在這個寒冷的冬天,一定要注重腳部的保暖。
食物方面可多吃蔥、乾薑、生薑、川椒或小茴香等,具辛溫散寒效果食材,但有高血壓、高血脂或高血糖等「三高」患者,在食補之前一定要與中醫師討論,找出合適又健康的補冬食材。不要生吃蔬菜,以免傷陽氣。
另外泡腳與艾灸,也是冬季養生不錯的選擇。人的腳就像樹根一般,吸收天地陰陽之氣的通道,適度的泡腳,可以達到舒筋活血,通經活絡的效果,進而驅散人體內的邪氣。泡腳應注意水溫不可太燙,42~45℃較適宜,浸泡時間在至少要10~15分鐘以上,但若是泡的大汗淋漓,會使人體內正氣耗損掉,這是必須特別注意。另外糖尿病患者不適合用熱水泡腳,正在發育的小孩,中老年人皮膚油質分泌漸少,長期用熱水泡腳,會使之龜裂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不適合長時間泡腳,需控制在30分鐘以內,避免太多血液流往下肢,增加心臟負擔。而艾灸的穴位主要以關元腎俞為主,可以補充體內的陽氣。
傳承的時節(連載中)
系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