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夏日炎炎,長夏漫漫」,夏天的氣息愈來愈濃厚,節氣進入夏至,時間大約是陽曆的六月二十到六月二十二交節,為期十五天。 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,開始收藏的節氣。所謂陽盛陰返,最陽的夏日即成為反轉點。若是懂得作節氣的觀察,便會發現人生也如同節氣,到達頂峰的時候,便開始衰弱,離秋天不遠了。善於體察節氣,並把物候現象於套用在自己身上,人生只會有一次夏天,好好把握學習的機會,當鳳凰花開、驪歌響起,就要步入下一個階段了。
時節,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一代傳承一代,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,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自然法則與倫理規範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
隨著一年一年的循環流轉,每個節日、節慶、時段,都有其意義,那是大自然的輪替;是宇宙的法則;是人類的的起居作息;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,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。
時節、節慶雖然在生活中傳承相襲,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知曉其重要性與背後的意義。其實,懂得時節的變化及含意,對我們多有好處,不只能提升知識,也能保留人文習俗,還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。
古時候以農立國,因此,季節的變更尤其重要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是古人經過兩千多年努力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二十四節氣歌裡很清楚而簡易的記載了時序的變化,歌詞道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;夏滿芒夏暑相連;秋處露秋寒霜降;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」每個節氣有其專名,都含有氣候變化、物候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,值得我們探討學習。
《傳承的時節》透過圖文配合的形式,帶大家深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故事。並特別開闢中醫養生的專欄,讓大家隨著節氣的轉換,能正確的照料自己的身體與心情。若能了知這些節氣背後隱含的道理,就可以很清楚認真的過每一天,也更能體會時節之於我們的重要性,並把這個龐大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。
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監製
「夏日炎炎,長夏漫漫」,夏天的氣息愈來愈濃厚,節氣進入夏至,時間大約是陽曆的六月二十到六月二十二交節,為期十五天。
夏至這一天的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,使得北半球受光最多,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、晚上最短的一天,從這一天起,北半球的白日一天一天減少,黑夜一天比一天增加,「至」有極的意思,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,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,開始收藏的節氣。所謂陽盛陰返,最陽的夏日即成為反轉點。
夏至的三候現象是「鹿角解,蟬始鳴,半夏生。」麋與鹿雖屬同科,但古人認為,二者一屬陰一屬陽,鹿的角向前生屬陽。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,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。麋的角向後屬陰,所以要等到冬至角才脫落。
而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陰氣感應便開始鳴叫。「半夏」這種喜陰的藥草,也開始生長。由此可見,在炎熱的仲夏,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,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。
有句俗話說:「夏至,愛呷不愛去」,即夏至的天氣已經炎熱到讓人頭昏腦脹,哪 兒都不想去。即便有人請客吃飯,雖很想一飽口福,但是一想到外頭的毒日頭,只好打消意念了。但夏至並不是最炎熱的喔,真正酷熱的天氣要等到之後的節氣「小暑」和「大暑」。雖然夏至不是最炎熱的,出門還是要記得做好防曬的工作,免得中暑或曬傷。
在農業方面,要注意颱風的來襲,「夏至風颱就出世」,要及早為防颱做準備。而夏至盛產香蕉,大家可以多攝取營養喔。
若是懂得作節氣的觀察,便會發現人生也如同節氣,到達頂峰的時候,便開始衰弱,離秋天不遠了。善於體察節氣,並把物候現象於套用在自己身上,人生只會有一次夏天,好好把握學習的機會,當鳳凰花開、驪歌響起,就要步入下一個階段了。
《頤身集》中提到:「夏季心旺腎衰,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、蜜水、涼粉、冷粥。飽腹受寒,必起霍亂。」因外熱內寒,故冰冷飲食不宜多,貪多則寒傷脾胃,會令人吐瀉。中醫的霍亂範圍較廣,除惡性傳染性疾病外,較嚴重的腸胃問題導致上吐下瀉,也包含在內。西瓜、綠豆湯、烏梅紅豆湯等等雖然是消暑的聖品,但是不適合冰鎮食用。
就中醫的臟象學來說,心腎關係密切,腎必得心火以溫暖,心必得腎水以滋潤,腎無心火則水寒,心無腎水則火熾。所以夏季應當涵養陽氣,避免吃冰冷食物,才不會導致水火不調,心腎不交的狀況。
夏天在陰陽上來說,是屬於陽性,天地萬物的陽氣最容易被人體吸收,但也容易被瀉掉。人總是在夏天的身體最強壯,也最容易生病。在夏天雖然陽氣旺盛,可是多雨的季節,仍可能會有大量的濕邪入侵人體,原因在於懶得去外面曬太陽。如果沒有保養好自己的身體,使得陰陽失衡,體內的抵抗力就會變得非常差。所以很多人會在夏天拉肚子、感冒,甚至痢疾。
夏至的保養重點在於除濕、護心。飲食要注意衛生,預防腸胃道傳染疾病,注意營養均衡,可以增加攝取鹼性食物,調整體內酸鹼值,另外因為流汗過多,適時地補充水分是必要的。除了飲食外,我們還可以做穴位按摩,幫助除濕的穴位如曲池、陰陵泉、豐隆、足三里等。護心的穴位有百會、印堂。不時的按壓,有助於調整我們的生理機能,進而達到養生的目的。
傳承的時節(連載中)
系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