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熱的夏天開始了!立夏,「夏」是大的意思,萬物經歷春天的成長,到了夏天,作物都長大了,因而名為立夏。 此時節陽氣旺盛,作物快速成長,稻子進入抽穗期,在穀雨後採摘的新茶,立夏時已焙好,可以品茗嘗鮮。 而立夏最重要的環節就屬母親節了,一起來了解立夏的含意、母親節的由來,及如何有意義的度過吧!
時節,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一代傳承一代,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,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自然法則與倫理規範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
隨著一年一年的循環流轉,每個節日、節慶、時段,都有其意義,那是大自然的輪替;是宇宙的法則;是人類的的起居作息;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,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。
時節、節慶雖然在生活中傳承相襲,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知曉其重要性與背後的意義。其實,懂得時節的變化及含意,對我們多有好處,不只能提升知識,也能保留人文習俗,還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。
古時候以農立國,因此,季節的變更尤其重要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是古人經過兩千多年努力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二十四節氣歌裡很清楚而簡易的記載了時序的變化,歌詞道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;夏滿芒夏暑相連;秋處露秋寒霜降;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」每個節氣有其專名,都含有氣候變化、物候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,值得我們探討學習。
《傳承的時節》透過圖文配合的形式,帶大家深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故事。並特別開闢中醫養生的專欄,讓大家隨著節氣的轉換,能正確的照料自己的身體與心情。若能了知這些節氣背後隱含的道理,就可以很清楚認真的過每一天,也更能體會時節之於我們的重要性,並把這個龐大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。
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監製
立夏,也就是開始夏天了,時節大約是國曆五月初,為期十五天。「夏」是大的意思,萬物經歷春天的成長,到了夏天,作物都長大了,因而名為立夏。
立夏三候分別為「螻蟈鳴,蚯蚓出,王瓜生」,夏天陽氣旺盛,是作物生長的良機,此時螻蟈(蛙之屬)開始鳴叫,蚯蚓也因為雨量增加而鑽出地面,蔓藤快速長大,可以開始採收夏瓜。
此時節,稻子進入抽穗期,各種病蟲害陸續發生,農人必須積極防範。古代沒有氣象預報,所以他們會以青蛙是否鳴叫來分辨當年夏天會不會鬧水災,判斷是否會影響作物的生長。古代常以「立夏」這天的天氣狀況好壞,作為判斷當季天氣好壞的準則。
古代有迎夏活動,也就是在立夏前三天,太史竭告天子某日為立夏日,天子先行齋戒,至立夏日,便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,到南郊七里之處迎夏。
此次節氣圖以不同的綠色表徵炎炎夏日的到來,畫中的男孩端著一杯新鮮的好茶,表徵在穀雨後採摘的新茶,在立夏時已焙好,可以品茗嘗鮮。
而立夏最重要的節日就是母親節了,全國性的母親節是在一九0七年由費城的安娜所發起訂定的。為了緬懷已逝的母親,她說服了所屬的教會在母親的忌日,即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,舉辦追思悼念活動。後來人們在母親節當天,配戴康乃馨,向母親表達感激之情及敬意。白色康乃馨訴說悠長的思念,追憶已過世的母親。紅色康乃馨獻給尚健在的母親,讚揚母愛的偉大神聖、家庭的溫馨和諧。然時下的母親節,已淪為商業的犧牲品,與一般節日無異,或家庭聚會,吃吃喝喝,或買商品聊表謝意,已失去了創辦的初衷及意義,使得母親節發起人在死前痛苦的表示,她後悔發起創立母親節。
然而,母親節的設立仍有其必要,要如何賦予母親節意義與價值,這觀待我們的體認與作法。中國的孝文化歷史悠久、源遠流長,自古講究尊親、弗辱、倫常、和順、敬養、無違等概念,孝,可說是中華文化之根,不可偏廢,須養父母之身,順父母之心,竭盡其力。而「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」,可見孝敬父母只是開始,此後必須不斷進德修業,學習內聖外王的大道,才是真正的孝。母親節是表達孝道的好時機,藉此可以全家共同經營正法,做有意義的事情。
傳承的時節(連載中)
系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