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節進入春雨綿綿的節氣「雨水」了,降雨機率明顯增高。也許大多數的人不喜歡這種濕冷又陰雨綿綿的天氣,但其實降雨有著極大的好處及不可替代性。 二十四節氣是為農業而設立,而雨水對農作物的收成與否有巨大的影響力,不可或缺。 你知道雨水的好處及功德嗎?你知道在這樣的天氣如何保養身心、如何正確的飲食嗎?一起來了解雨水造訪的節氣吧!
時節,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一代傳承一代,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,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自然法則與倫理規範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
隨著一年一年的循環流轉,每個節日、節慶、時段,都有其意義,那是大自然的輪替;是宇宙的法則;是人類的的起居作息;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,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。
時節、節慶雖然在生活中傳承相襲,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知曉其重要性與背後的意義。其實,懂得時節的變化及含意,對我們多有好處,不只能提升知識,也能保留人文習俗,還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。
古時候以農立國,因此,季節的變更尤其重要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是古人經過兩千多年努力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二十四節氣歌裡很清楚而簡易的記載了時序的變化,歌詞道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;夏滿芒夏暑相連;秋處露秋寒霜降;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」每個節氣有其專名,都含有氣候變化、物候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,值得我們探討學習。
《傳承的時節》透過圖文配合的形式,帶大家深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故事。並特別開闢中醫養生的專欄,讓大家隨著節氣的轉換,能正確的照料自己的身體與心情。若能了知這些節氣背後隱含的道理,就可以很清楚認真的過每一天,也更能體會時節之於我們的重要性,並把這個龐大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。
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監製
下雨,一般人也許會覺得多有不便,甚至嫌麻煩,但降雨其實是非常珍貴且重要的一件事,尤其古時候以農立國,雨水可謂農事中最重要的元素,少了雨水的潤澤,農作物便不能好好成長,甚而導致飢荒。
春天的天氣總是多變化,立春之後,由於天氣變暖,東風解凍、雪水溶化,便進入春雨綿綿的節氣「雨水」了,降雨的機率明顯增高。此時天氣下降、地氣上騰,使得草木繁動、生機勃發,利於萬物萌芽、生長。
唐朝詩人杜甫曾寫了一首很著名的詩《春夜喜雨》,詩中把一場好雨寫得淋漓盡致,也把詩人內心的喜悅生動的表現出來。詩文是「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。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野徑雲俱黑,江船火獨明。曉看紅濕處,花重錦官城。」盛讚春雨趁著人們酣睡的黑夜,悄無聲息的滋潤萬物,無私奉獻。
懂得雨水的好處及其功德,當我們在看氣象預報的時候,就不要埋怨又要帶雨具了,而是能抱持感謝的心,感謝好雨的造訪,讓萬物滋養,讓農作物有好收成!
雨水時節,就養生而言,最重要的就是調養脾胃。腎為先天之本,人體生命之根,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是決定健康的重要基礎。明代醫家張景岳言道:「土氣為萬物之源,胃氣為養生之主。胃強則強,胃弱則弱,有胃則生,無胃則死,是以養生必當以脾胃為先。」所以脾胃健全,人體營養得到充分的利用,身體自然健康。故歷代醫家、養生家皆非常重視脾胃的保養。
春天屬木,肝亦屬木,肝喜條達而惡憂鬱,有疏泄之功能。脾(胃)屬土,有生化萬物之功能,脾能消化水穀(食物),運送精微(養分),來滋養五臟、六腑、四肢百骸。而五臟在生理上是相互關聯,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,在五行的生剋關係傳變中,肝木過旺則剋伐脾土,也就是說,肝木疏泄太過,脾胃則因此氣虛,甚者,肝氣鬱結太甚,脾胃則因此氣滯。《難經》稱為「逆傳」即肝病傳脾,所以雨水時期養生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,扶助陽氣,又要避免傷脾胃。
調養脾胃的方法,必須依照個人體質來進行食物調節、藥物調養以及起居勞逸的調攝
就飲食調節來說,由於春季陽氣生發,應少食油膩之物,避免助陽外泄,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必傷脾土。唐代醫家孫思邈說:「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」。肝木喜酸,脾土喜甘,過食酸味,則木勝土。所以春天應少食酸味,多食甘味,以養脾氣。食物的選擇,例如,韭菜、香椿、百合、碗豆苗、山藥、芋頭、蘿蔔、甘蔗等等,皆不錯。
藥物則須依照個人體質,精神調攝方面則須靜心寡欲,不妄作勞,以養脾氣。
傳承的時節(連載中)
系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