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小時候都會寫有關春天的作文或是小詩,例如「春天在哪裡」、「春天來了」等題目。然而春天到底在哪裡呢?在冒出新芽、躍躍欲出的小草上嗎?在鳥語花香的櫻花道上嗎?在涓涓細流的小溪上嗎?在慢慢甦醒、伸展姿態的萬物上嗎?相信每個人對春天都有不一樣的體會與感觸,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的第一個節氣─「立春」。
時節,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一代傳承一代,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,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自然法則與倫理規範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
隨著一年一年的循環流轉,每個節日、節慶、時段,都有其意義,那是大自然的輪替;是宇宙的法則;是人類的的起居作息;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,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。
時節、節慶雖然在生活中傳承相襲,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知曉其重要性與背後的意義。其實,懂得時節的變化及含意,對我們多有好處,不只能提升知識,也能保留人文習俗,還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。
古時候以農立國,因此,季節的變更尤其重要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是古人經過兩千多年努力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二十四節氣歌裡很清楚而簡易的記載了時序的變化,歌詞道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;夏滿芒夏暑相連;秋處露秋寒霜降;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」每個節氣有其專名,都含有氣候變化、物候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,值得我們探討學習。
《傳承的時節》透過圖文配合的形式,帶大家深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故事。並特別開闢中醫養生的專欄,讓大家隨著節氣的轉換,能正確的照料自己的身體與心情。若能了知這些節氣背後隱含的道理,就可以很清楚認真的過每一天,也更能體會時節之於我們的重要性,並把這個龐大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。
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監製
記得小時候都會寫有關春天的作文或是小詩,例如「春天在哪裡」、「春天來了」等題目。然而春天到底在哪裡呢?在冒出新芽、躍躍欲出的小草上嗎?在鳥語花香的櫻花道上嗎?在涓涓細流的小溪上嗎?在慢慢甦醒、伸展姿態的萬物上嗎?相信每個人對春天都有不一樣的體會與感觸,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的第一個節氣─「立春」。
立春,「立」是開始的意思,「春」由「蠢」字演變而來,象徵到了春季,萬萬蠢蠢欲動,一切欣欣向榮、生機勃發。立春開始,明顯的白晝漸長、夜晚漸短,氣溫漸趨溫暖、日照降雨也漸充沛,利於作物生長,有句話說:「立春天氣晴,百物好收成」,立春如果是晴天,這一年就能五穀豐收。
而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,「一候東風解凍,二候蟄蟲始振,三候魚陟負冰」,一候時春風送暖,大地開始解凍。立春五日後,蟄藏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,再過五日,河裡的冰開始溶化,水底的魚兒開始到水面上游動,此時水面上還有尚未溶解的碎冰,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。三候清楚說明了立春的特徵,大地回暖,充滿生長、活動的氣息。
立春恰逢農曆春節,因此有各類的活動,舉凡圍爐、守歲、拜年、放鞭炮、貼春聯、走春等等,大家一起熱熱鬧鬧地迎接春天的來臨。而以前在立春當天,人們會用餅皮包裹生菜,做成春餅或春卷,大家分食,祈求身體健康,稱之為「咬春」。雖然現今春餅已變成日常食物,但吃春餅的時候,仍然可以感受一下咬春的滋味。
此次立春的圖以向上生長的植物來呈現,希望我們跟畫中的葉子一樣,能不斷延伸、舒展、綻放,盡己所能,努力學習、努力成長,開心過每一天!
立春,二十四節氣之首,「立」有「開始」的意思,立春就是春天之首,是陽氣生發的時候。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:「一候東風解凍,二候蟄蟲始振,三候魚陟負冰。」這説的是立春共十五日分為三候,前五日東風送暖,大地開始解凍。中五日,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,後五日,河裏的冰開始融化,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,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解的碎冰片,好像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。
經過漫長的冬天,人體內蘊藏的一點陽氣,也慢慢消耗殆盡,所以在春天來臨,陽氣生發之際,要好好補充。春天是萬事萬物的開端,也是季節輪迴的開始,對人體來說,是一個新的生長階段,修復人體的元氣,也是在春天最有效。
雖然立春是春季的開始,但是寒氣未盡,經過一個冬天,人體還處於虛弱狀態,千萬別被暖暖的太陽騙了,乍暖還寒的時刻,其實暗藏危機,人體隨著春季的到來,腠理開始變得鬆散,在這種時熱時冷的季節,寒邪最易入侵,千萬別急著把厚重的外套收起來喔!
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春天是陽氣初生的時刻,春屬木與肝相應,在飲食方面,為了幫助陽氣的生發,宜多食些辛甘發散的食物,不宜多吃酸性之品,因酸具收斂之性,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之疏泄,所以春天養生重點主要在護肝,除了飲食之外,還要從心情著手,養肝的關鍵點在於保持心情舒暢、愉悅、和平,有利於疏肝理氣。運動則不宜劇烈,易耗損陽氣。
辛甘發散的蔬菜,例如:大頭菜、白蘿蔔、茼蒿、油菜、香菜、韭菜、洋蔥、茴香等等。
傳承的時節(連載中)
系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