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留言
寫筆記
信息通知
昇降排序
102.子貢與顏回的較量第107課

本集課程重點包括:

一、孔門師兄弟間在較量什麼?

      孔子當著子貢的面問道,子貢跟顏回誰比較厲害?可見較量很重要,良性競爭有助於進步,其爭也君子,不是意氣之爭、不是鉤心鬥角之爭、名利之爭,要爭的是道義、能力、學養。

      《史記》上說,使孔子揚名天下的人就是子貢,子貢是一個成功的外交家,也善於經商,孔子周遊列國時,除了各國國君供養,還有子貢的出資幫忙,他在孔子的心目中是廟堂的大才,有很多的事功。這樣的人物,孔子拿來與一個默默無聞、居陋巷的顏回相比,會不會讓子貢感到情何以堪?

 

二、自知之明與自屈之量

      子貢非常明理、有氣度,對於孔子之問,不僅不感到委屈,還回答說:「賜也,何敢望回。」不要說比,我連仰望都不敢望,那是打從內心對顏回的佩服。能看清楚自己與他人的差異,這是自知之明;看清楚差異後還能承認別人比我強,這是自屈之量,有自知之明與自屈之量兩種能力才能見賢思齊,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可以是人才。

 

三、「聽聞而知」是人生的出路

      子貢自認不如顏回的地方,是聞一知二跟聞一知十的差別,可見人生的出路是在聞而知,不是在財富、地位、功名。美好的道理要透過聽聞,才有接受的能力,聞一知二,那是舉一反三的知;聞一知十,十是滿數,所以是全面的了解,包括從形而下到形而上,顏回有一個整體的架構,去吸收各種的學問,各種的學問都成為整體架構的養分,他的學問讓人難以想像,是沒有瓶頸、法喜充滿、有若無實若虛的學問。

 

四、孔子也不如顏回?

      孔子連說兩次不如,並不是說子貢太差所以重複兩次,子貢可惜的是花費太多時間在貨殖,而於聖道上的時間有所不足,但畢竟是廟堂之才,孔子不是連續給他兩次差評。孔子此處連說兩次不如,意思是不但你不如顏回,我跟你都不如顏回!

      孔子為什麼不如顏回?孔子說:「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唯我與爾有是夫。」能被用就出來,不該被用就躲藏起來,這種看懂時機的人,只有我跟顏回有。這是顏回知進退、懂得權變的能力,也就是孔子的四十而不惑,顏回還沒四十歲就達到了。

      孔子周遊列國,在匡地因為被匡人圍困,導致師兄弟失散,當孔子找到顏回時,高興到極處說:「我以為你死了!」這是人極高興時所說的反話,顏回跟孔子說:「老師在我怎麼敢死。」表示他知道他有傳承的天命,這是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。孔子講課,顏回聽課能夠不違如愚,孔子怎麼講,顏回都聽得懂,這是孔子的六十而耳順。顏回四十一歲就過世,而他已經具足了孔子的四十而不惑、五十而知天命、六十而耳順的境界,比孔子還快,只差從心所欲不踰矩尚未達到。不過雖然只差一級,這一級也是十萬八千里的差距,因為愈往後面愈難。《莊子》上說,孔子走路顏回可以跟著走,孔子快走,顏回也可以快走跟上,可是如果孔子奔逸絕塵,就是把實力拿出來往前跑的時候,顏回只能瞠乎其後,把眼睛瞪得大大的,不曉得孔子往哪裡跑了。

 

 

公冶長篇第九章

【經文】

子謂子貢曰:女與回也孰愈。對曰:賜也,何敢望回。回也,聞一以知十;賜也,聞一以知二。子曰:弗如也,吾與女弗如也。

 

【字詞解釋】

愈:ㄩˋ,勝也。

 

【白話解釋】

      孔子問子貢說:你與顏回比,誰比誰勝。子貢回答:我怎麼比得上顏回呢。顏回聞一知十,聽聞事情的一節,就可以推知整件事情,知得周遍,始終無遺。而我只能聞一知二,聽聞事情的一節,頂多知得通達,舉一反三,告往能知來。孔子說:不如啊,我跟你都不如顏回啊。

      然而孔子真的不如顏回嗎?孔子十五歲就志於學,三十歲學有所成,四十歲沒有疑惑,五十歲知天命,六十耳順,七十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此章不僅見孔子多賢,亦見孔子胸襟寬闊,與當時心情的歡悅,兩千五百年前,一大教育家之氣象,與師徒之間一片融合快樂,盡在眼前。

 

【章旨】

      此章美顏回之德。

 

 

《論語講要》原文

      孔子問子貢曰:汝與顏回誰比誰勝。子貢對曰:賜何敢比回。回,聞一知十,賜聞一知二而已。孔子曰:汝不如,吾與汝俱不如。

      愈,孔注猶勝也。吾與女之與,漢儒皆訓為連繫詞,集注作許解,今從漢注。

      梁氏章鉅論語旁證,引輔氏廣曰:「聞一知十,不是聞一件限定知得十件,只是知得周遍,始終無遺。聞一知二,亦不是聞一件知得二件,只是知得通達,無所執泥。」

      程氏樹德集釋,引何治運雜著云:「或問於余曰,如漢儒說,則孔子果不如顏淵乎。曰,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。此孔子之樂天知命也。子在回何敢死。此顏子之樂天知命也。顏子未五十而知天命,孔子之不如,一也。吾與回言終日,不違如愚。回也非助我者也,於吾言無所不說。顏子未六十而耳順,孔子之不如,二也。顏子之未達一間者,從心所欲不踰矩耳。」間是閒的俗字。說文:「閒,隙也。」顏子只有一隙距離未及孔子。那就是未到孔子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」的境界。

      劉氏逢祿論語述何:「世視子貢賢於仲尼。子貢自謂不如顏淵,夫子亦自謂不如顏淵。聖人溥博如天,淵泉如淵也。若顏子自視,又將謂不如子貢矣。」



    0:00
    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