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通知

    《傳承的時節》20–立秋

    秋天來了! 大家恐怕會奇怪,雖說是立秋(陽曆八月七日至八月九日之間,為期十五天), 但還是烈日當空,酷暑難耐,這其實反映出中國人的節氣觀念,是很幽微洞察的。此時天地的整體趨勢往低溫走,而小暑大暑綿延下來的熱氣依舊在天地間盤旋,冷熱交會,慢慢地產生效應,所以大概要再經過兩個月後,才能感受到明顯季節的改變。 秋季養生,凡精神情志、起居飲食均以「養收」為原則。要維持心情舒暢,避免肅殺之氣,同時收斂神氣,是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的方法。而秋雖轉寒仍熱,故需「凍」著養生,太早增加衣服,會破壞身體內部陰陽平衡,適宜的涼爽刺激,反而有助於耐寒能力,不過老年人、體弱者就另當別論,要適時調整衣物。但不管何種體質之人,注意身體鍛鍊才是秋天合理養生法則。

    立秋是秋時的第一天,意即夏去秋續,見到秋季的意思。而立秋節氣始於陽曆八月七日至八月九日之間,為期十五天。

    大家恐怕會奇怪,雖說是立秋,但還是烈日當空,酷暑難耐,這其實反映出中國人的節氣觀念,是很幽微洞察的。此時天地的整體趨勢往低溫走,而小暑大暑綿延下來的熱氣依舊在天地間盤旋,冷熱交會,慢慢地產生效應,所以大概要再經過兩個月後,才能感受到明顯季節的改變。

    立秋的三候現象是「涼風至,白霜降,寒蟬鳴」,立秋後太陽的威力縮小,吹的風不再是暑日的熱風,而是挾帶著較低溫的涼風,特別是早晚感覺會較明顯。也因為氣溫略降,在陽光尚未出現的黎明,經過一夜涼意沁潤的大地也將霧氣凝結成晶瑩的水珠,像一片白露。同時喜陰的寒蟬遇寒而鳴,宣告著寒氣逐漸降臨。

    所謂「一葉知秋」、「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」,從一片樹葉的凋落,就知道秋天的到來,知道一年即將過去,也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跡象,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。聖人之所以成就為聖人,其中一分也在於他能「見微知著,睹始知終」、「見微以知萌,見端以知末」。若能趁著一葉知秋的時節,我們也來細細體察大自然幽微的變化,培養觀察力,相信在看事情上、生活處事上也會多有幫助。


    二十四節氣的養生之道-立秋

   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暑去涼來,古諺有云:「立秋一日,水冷三分」,意味著秋天的到來。《管子》中記載:「秋者陰氣始下,故萬物收。」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,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,是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,亦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,相應於人體,是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。

    秋季養生,凡精神情志、起居飲食均以「養收」為原則。秋內應於肺,肺在志為悲(憂),悲憂易傷肺,若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又更易生憂悲的情緒,所以平時自我調養時不可背離自然規律,並依循著古人養生之道:「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;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」,維持心情舒暢,避免肅殺之氣,同時收斂神氣,是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的方法。

    肺臟嬌嫩,與秋季燥氣相通,容易感受秋燥之邪。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,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,或逐漸加重。

    剛入秋,地表仍以熱為主,天氣也是熱的時候多,冷的時候少,很多人也許一早起來覺得冷,便把厚衣服拿出來穿,但往往到了十點,天又轉熱,汗一大出,又匆忙把衣服退去,一但秋風吹起,秋感冒就這樣找上門了。本來秋天是主收的季節,可是經如此一熱一冷,身體不但甚麼也收不到,反而會損失一部份出去。所以長輩有句話說「春捂秋凍」,是說春雖轉熱仍涼,故需防寒,而秋雖轉寒仍熱,故需「凍」著養生,太早增加衣服,會破壞身體內部陰陽平衡,適宜的涼爽刺激,反而有助於耐寒能力。

    雖說秋季凍著養生,但是是針對身體正常的年輕人,有一些族群是不適合的,例如中老年人,體弱多病者不宜;另外心腦血管的病人,因血管較脆弱,一但遇到氣溫強烈變化,血管易出現猛烈收縮,易引起心臟缺血、缺氧,非常容易發生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塞,危及生命。還有風濕症或關節炎患者,宜提早添衣。小孩也需即時添加衣物。不管何種體質之人,注意身體鍛鍊才是秋天合理養生法則。

    0:00
    0:00